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建议提案 > 政协委员提案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696号提案的答复 A

发布日期:2025-04-25 信息来源:省经信厅(省中小企业局) 浏览次数:

陈敏委员:

您在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提交的第696号提案《关于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合作 聚焦深入实施长三角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收悉。提案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我省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省政府高度重视,将提案列为省政府柯吉欣副省长领办、省政协尹学群副主席协办的重点提案,具体由省经信厅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办理。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总体情况

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作为全国数字经济的先行省与领跑者,我省以数字技术为着力点,以服务型制造、数字文旅等为途径,大力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一)以“融”兴业,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

1.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助力三产转型发展。数字技术是推动产业融合的重要驱动力,近年来,我省大力推动数字技术在各领域的创新应用,不断推动三产融合发展。一是推动数字赋能制造业,全面推广“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模式,推进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开展“学样仿样轻量化智改批量式推广”,2023年,全省覆盖率已达80.6%;实施“数字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梯次培育,累计认定未来工厂72家,推进“产业大脑”平台赋能,已培育535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56个工业领域细分行业产业大脑。二是推动数字赋能服务业。加快推进贸易数字化转型,数字服务、数据交易和跨境电商等各种业态蓬勃发展,阿里国际站成为全球最大的跨境B2B平台;速卖通、wholee、Lazada等已成为“一带一路”市场领先的购物平台。2023年,全省实现数字贸易进出口总额7717亿元,增长20.4%。三是推动数字赋能农业。以“产业大脑+未来农场”模式,实施智慧农业“百千”工程,推进设施农业、植物工厂、数字牧场、数字渔场建设;联合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共建数字乡村引领区,积极探索形成浙江创新、全国共享的数字乡村建设模式。

2.以服务型制造为抓手,深入推进“两业融合”。服务型制造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重要形态,近年来,我省多措并举推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着力构建服务型制造新生态。一是强化政策保障。先后出台《浙江省服务型制造工程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型制造发展的行动方案》《关于深入推进服务型制造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积极引导制造企业向“制造+服务”转型升级。二是强化示范引领。累计组织了七批次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创建工作,优选出502家省级示范,其中73家入围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名单,数量居全国第一;推动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台州6市成功创建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三是强化活动赋能,部省联合高规格主办第四、五届中国服务型制造大会,同期举办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圆桌论坛,发布服务型制造区域发展指数等重要成果。开展“强制造·融服务·创价值”服务型制造宣贯地方行活动,加强服务型制造理念宣贯、咨询诊断和经验交流,基本实现设区市全覆盖。

3.深入实施“数字文化”战略,打造融合新业态。文旅产业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近年来,我省不断探索数字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成功打造了一批新产品、新场景。一是稳步推进智慧文旅建设。积极做好非遗数据体系建设全国试点工作,梳理非遗数据库并纳入文旅数据仓。《今夕共西溪》宋韵沉浸大戏、数字诗路文化体验馆入选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二是完善公共文化线上服务。省级重大文化传播平台“Z视介”成功上线运行,累计下载量突破1亿。迭代升级“浙里文化圈”应用,上线E梦剧场、请您看演出等模块。2023年,“浙里文化圈”累计注册用户突破614万,年访问量4412.8万人次。三是推进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积极推进数字文旅企业培育,新认定35家数字文化梯度培育企业。推进传统文化行业与数字技术企业合作,遴选推广一批沉浸式文旅体验、旅游演艺、数字艺术等数字文旅优秀示范案例。

4.聚焦多元融合,加快构建数字消费新场景。数字消费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我省以创新激发消费内生动能,积极丰富消费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一是举办网络促消费系列活动,组织“2024浙江网上年货节”第六届“双品网购节”等电商扩消费系列活动,打造数实融合新场景、形成数字消费新矩阵。二是开展全省数字消费创新案例征集工作,分享资源要素和数字化转型创新经验,扩大行业影响力,充分发挥数字消费领域辐射带动效应。三是促进国潮品牌消费,出台《关于促进老字号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充分挖掘老字号潜力,支持老字号企业打造新消费品牌,促进老字号焕新升级,推动建成全国首个以老字号为入驻主体、以国潮数字化为特色定位的产业集群。

(二)以“创”为舵,全力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

5.加强数字技术创新,增强核心发展动能。数字技术创新是数字经济持续发展的源动力。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数字经济领域的高能级载体建设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了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一是系统构建高能级科创平台体系。打造了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G60科创走廊(浙江段)三大数字科技创新集聚区,聚焦数字经济领域,支持浙江大学、中电海康集团布局建设脑机智能、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系统等8家全国重点实验室,部署之江、湖畔、东海、天目山等4家省实验室,智能工厂操作系统、智能感知、高档数控机床等6家省技术创新中心。二是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聚焦集成电路、高端软件、数字安防、科技服务等产业发展需求,组建任务型创新联合体16家、项目型创新联合体11家,布局数字经济领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671项,省财政补助27.4亿元,带动总投入135.2亿元,累计取得315项进口替代成果。三是着力加强创新主体培育,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强化企业、平台、项目等创新资源一体化配置。截至2023年底,全省拥有数字经济领域高新技术企业2.78万家、科技领军企业52家、科技小巨人146家。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建设数字经济领域省重点企业研究院171家、企业研究院1181家。

6.高水平创成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构建产业融合发展新生态。近年来,我省大力支持杭州厚植数字经济优势,深耕实体经济底蕴,积极探索实践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提升杭州数字产业能级。发挥部省市联动效应,聚焦智能物联产业生态圈建设,高标准推进“中国视谷”产业地标建设。支持杭州培育创建城西科创大走廊人工智能未来产业先导区。2023年,杭州数字经济隐形冠军企业79家、“单项冠军”企业达34家,数字经济超百亿企业22家。二是探索数字赋能新范式。支持杭州数字贸易第一城、新型消费之都建设,全面推进数字技术赋能贸易、金融、文旅等各领域。高质量举办两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第二届数贸会共有68家国际组织和境外商协会代表,63个国家和地区的105名国际重要嘉宾和驻华使节出席,超1000家企业线下参展。聚焦消费新领域,成功举办中国国际动漫节、电博会、数智消费嘉年华以及云栖大会、全球跨境电商峰会等系列活动。三是探索城市治理数字化。推进杭州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完善物联感知体系,搭建物联感知基础平台,完成涵盖“云、网、边、端、数、智、安”规范建维,接入168种234.3万个设备,465.3亿条数据,实现47个应用场景物联感知数据共享。

7.创新数字基座建设,夯实产业融合基础。数字基座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石,近年来,我省在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上下足了功夫。一是推进5G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网络高质量建设和赋能千行百业,推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建设,累计建成5G基站22.5万个,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达34.2个,位居全国前列。二是推动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深入实施“光富浙里”行动计划,全省10G PON端口已达到132.5万个,扎实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向纵深发展,全省IPv6用户连接总数为10654.94万,已分配IPv6地址用户数为9824.17万。三是加快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制定《关于加快构建新型算力体系的若干意见》,积极参与长三角新型数据中心集群建设。之江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乌镇之光”超算中心成为全国第14个国家超算中心。目前,全省已建数据中心156个,其中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28个,全省算力总规模已达37.18E,处于全国第一梯队。

(三)以“数”赋能,大力优化政务服务效能

8.强化数字赋能政策精准直达,着力优化营商环境。近年来,我省积极推动数据赋能政务服务提质增效、探索以数字化促进营商环境建设的可行路径。一是开展涉企政策服务增值化改革。联合省委改革办、省数据局,制定印发《涉企政策服务增值化改革工作方案》。重点围绕“8+4”政策体系,从规范政策制定发布、提升政策解读质效、推进企服平台建设等5方面入手,努力构建规范清晰的财政要素支持体系,推动各类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直达快享、快享快办”。二是迭代升级“浙企之家”平台。针对企业政策匹配兑现难、诉求提交办理难等痛点难点,谋划建设了惠企政策、诉求办理、服务市场等一批高频场景应用。平台累计发布全省惠企政策5万余条,流转办理企业诉求36万件,认证上线服务机构1733家,发布服务产品5631个。三是深化暖企助企活动。开展“服务企业解难题稳增长提信心”“小微你好”专项活动,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围绕《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重点法律法规,开展宣贯活动696场,覆盖企业5.5万家;组织“十链百场万企”系列活动339场,参与企业3.42万家(次),对接订单367.64亿元、融资329.2亿元、专业人才9466名。

9.提升数字化治理水平,完善招商资源统筹体系。近年来,我省充分激活数据要素潜能,积极构建以数据为核心的数字治理生态。一是迭代打造“工业智治”应用,围绕感知分析、预警预测、辅助决策等五个业务场景,已开发24个子功能模块,对来自统计、海关、税务、电力等十余个部门(单位)的千余项指标数据进行系统性归集、自主性调用,构建形成集监测、预警、预测、调节、评价为一体的工业经济数据融合中心,为全省工业经济运行监测提供数据支撑。二是打造一批数字化业务工具,构建电产系数、工业200指数、企业生产预警、园区活跃预警等模型,预测工业经济发展趋势,预警工业企业潜在风险,为研判和决策提供数字化支撑。三是谋划建设“浙江投促在线”平台。为统筹全省内外资招引工作,赋能地方项目谋划和精准招商,聚合全球大招商资源,迭代开发“我要投资”“我要招商”等模块,涵盖投资浙里、政策咨询、营商环境、投促活动、企业服务等功能。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聚焦实数融合、虚实融合,加力推进服务型制造、算网基础设施,数字文化、优化政策服务环境等创新发展,积极吸纳您在提案中提出的建议,努力抓好推动落实。

(一)实施服务型制造提升工程。一是深化服务型制造载体建设,聚焦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具有综合枢纽服务功能的服务型制造创新载体,加快探索在全省层面推广服务型制造区域试点相关的改革举措。二是加强服务型制造理论研究,加快推进服务型制造标准体系建设,研制一批服务型制造标准;探索开展服务型制造成熟度评价,构建服务型制造分类培育机制。三是分行业推进服务型制造发展。围绕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绿色石化等“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行业,以及“衣、食、住、行、康”等重点民生领域的生产环节,以系统解决方案、供应链管理等为重点发展模式,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

(二)深入推进实数融合。一是打造智能制造企业标杆。梯度推进“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建设,迭代升级《“未来工厂”建设导则》,打造现代化新型产业组织单元。二是打造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深化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建设,支持各地争创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力争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三是打造工业互联网标杆。不断提升完善全省“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支持各领域龙头企业实施数字化平台化战略,争取更多工业互联网项目纳入国家试点示范。

(三)持续深化两业融合。一是统筹推进平台主体培育。按照“系统谋划、创新方法、闭环管控”思路,持续推动两业融合试点建设,推进高能级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建设。开展服务业领军企业培育,对首批服务业领军企业开展分级分类服务,认定第二批200家左右服务业领军企业。二是强化两业融合监测。探索构建两业融合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对试点企业和区域开展评估评价,推动两业融合监测评价与绩效分析,纳入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共富统计监测体系试点和重点改革事项清单。

(四)提升算网设施赋能能级。一是加快建设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智慧畅通、安全可靠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推进5G向5.5G和6G演进升级,推进万兆光网城市建设。二是加快推进算网融合一体发展,优化布局新型算力网络,加快推进算力强省建设,适度超前布局智能算力,构建新型算力体系,打造全国算力产业高地。三是加快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区块链龙头企业在区块链性能、隐私、安全、跨链等领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之江链”“甬链”等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

(五)加强数字技术创新。推动之江等省实验室和智能工厂操作系统等省技术创新中心以“小切口”带动“大突破”,加强科研攻关。加快推动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落地实施,建设一批功能齐全、开放共享的通用服务型和特色服务型中试基地及概念验证中心。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到成果转化全链条、一体化部署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取得一批硬核科技成果。

(六)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一是加速创新场景赋能。推进人工智能大模型向垂直领域发展,推动3—5个通用大模型在制造业领域应用。举办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场景大赛,遴选一批“人工智能+”数字场景创新应用服务商和最佳案例。二是打造大模型和服务生态高地。探索打造工业大模型服务平台,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自主可控开源社区和开放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一批高水平开源项目并推动在重点制造业领域应用,打造模型即服务(MaaS)新范式。

(七)实施数字文化惠民工程。一是打造数字文旅新产品。加快发展数字文化产业,积极培育数字文化企业梯队,深入推进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文化旅游等领域数字化转型,鼓励支持数字出版、数字影视、电子竞技等数字文化新业态加快发展,指导各地创新开发一批研学旅行、文旅市集、数字藏品等文化和旅游消费新产品。充分借助数贸会平台,打造数字贸易标志性成果,进一步持续推进数字贸易改革创新发展。二是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智化水平。整合省市品质资源,探索推出“浙里文化圈”文化点单2.0版,推动举办“请您看演出”“浙里博物馆”联名护照等服务模式向市、县两级延伸。加快文化场馆和旅游景区数字化改造,推进浙江“文旅码”与“文化保障卡”深度融合。

(八)大力发展数字消费。一是聚焦数字、绿色、健康等新型消费,加强主动策划,增强数字产品供给,加快构建智慧商圈、智慧街区、智慧门店等消费新场景,打造地方数字消费品牌,支持电商平台开展“以旧换新”行动,激发消费潜能。二是着力办好“数商兴农庆丰收”和“丝路云品电商节”等活动,与地方网络促销系列活动形成“4+N”矩阵。三是聚焦商贸流通领域(含零售企业),组织开展第二批服务业领军企业认定。四是加快无人零售店、自提柜、云柜等新业态布局,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数字教育等新模式,支持电子竞技、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发展。

(九)持续优化政策服务环境。认真贯彻落实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要求,做好数字赋能政策精准直达工作专班相关工作,鼓励各地在迭代优化现有政策兑付平台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发政策智配模块,打造“政策计算器”,推动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全面推动电子营业执照作为市场经营主体办理涉企服务身份认证的重要载体,构建“企业码”应用体系。优化完善“惠企政策直达”应用,推动各地各部门加快梳理惠企政策上平台,推动政策“直通、直达、直感、直享”。

最后,感谢您对我省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联系人:软件与生产服务业处 董钊

电  话:0571-87056460,传  真:0571-87058111

邮  编:310007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2024年9月30日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