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州市深入推进产业平台建设,坚持园区提效益、促升级、强管理协同推进,加快打造高质量小微企业园,推动制造业集聚集约发展。截至目前,该市入选首批省专精特新产业园(创建)3个,培育省数字化小微企业园22个,数量均居全省前列;2023年,该市小微企业园亩均税收达29.6万元,亩均产值达610.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3%、29%。
一、攻坚提效益“主动仗”,打造高质量产业平台
(一)全过程抓实动态管理。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小微企业园规范提升的若干意见,明确园区土地出让、开发建设、租售等具体办法和标准,建立入园审核、履约管理及退出等全周期管理机制。支持建设新兴产业和专业化园区,严控产业导向不清、运营管理不佳的工业地产项目。2023年,该市新增小微企业园11个、调整退出14个、合并6个。
(二)全市域开展提质增效。2023年以来,开展小微企业园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按照“控制新增、履约达产、提档升级、彰显特色”提升路径,打造一批企业发展好、亩产效益高、公共服务优、专业特色强的小微企业园。专项行动开展以来,该市园区内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6%,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增加30%。
(三)全闭环盘活闲置厂房。出台加快闲置厂房盘活利用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对盘活利用闲置资源的乡镇和企业予以资金激励,并结合“标准地”改革推动园区有机更新。配套上线“厂房超市”应用,加强闲置厂房推介,有效破解“业主租售难、项目找房难”堵点。截至目前,厂房超市已发布租售信息300余条,新引进项目420余个,盘活闲置厂房近150万平方米。
二、打好促升级“组合拳”,强化多维度服务赋能
(一)加快产业集聚,打造特色平台。引导园区聚焦半导体及光电、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八大新兴产业,明确每个园区主导产业不超过2个,引导一批延链补链强链的企业集聚入园。鼓励原村级工业集聚点等利用存量土地,“退二优二”建造小微企业园,发展配套产业,提升区域产业链协同水平。截至目前,该市小微园区主导产业集聚度达85%。
(二)加快梯度培育,孵化优质企业。持续打造“便利化、集成化、专业化”的小微企业园,充分发挥平台功能和成本优势,将该市4200余家在园企业纳入培育库,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产业链领航企业”五级梯度培育体系。截至目前,该市园区已累计培育规上企业28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75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06家,其中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
(三)加快数字赋能,提高运营效率。引导小微企业园建设“园区大脑”,上线安全监测、协同办公和企业服务等应用场景,并探索开发“智慧车间”,推动园区企业主要生产设备上云,通过信息实时交互、共享联动,切实提升园区运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如安通智汇谷-湖州环保创新园创新开发“智慧车间”数字化应用,提供车间数字化改造方案,帮助3家应用企业提升生产管理效率20%。
三、练好强管理“基本功”,构建规范化运营模式
(一)突出直达快享,强化服务保障。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推动在小微企业园增设中小企业志愿服务工作站,就近就便服务企业,探索“园区+服务团队+共性普惠服务+个性精准服务”的服务新模式,提升企业服务精准度。截至目前,已建成挂牌志愿者工作站47个,创成省级园区精准服务财政专项激励试点8个,争取资金2650万元,补助金额排名全省第三。
(二)引入专业运营,提供增值服务。培育引进一批高水平的专业园区运营机构,支持开展连锁经营和“一地多园”经营,组织标准化运营服务、多元化集中培训、搭建产业链合作平台,促进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如南浔区探索实施专业运营机构“一地多园”经营,1家机构统筹运营8个园区,2023年组织产业链对接活动4场,帮助20余家企业达成合作1.2亿元。
(三)压实各方责任,严守安全底线。压实小微企业园主体责任和属地政府监管责任,督促园区加强安全生产宣传、培训、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联动救援能力,并会同第三方机构开展隐患排查,对整改不到位的企业抄送属地应急、消防部门,对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园区,在星级评定、政策奖励等方面从严管控。截至目前,已组织小微企业园安全生产培训会15场次,开展隐患排查整改8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