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建议提案 > 政协委员提案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25号提案的答复 A

发布日期:2024-09-26 信息来源:省经信厅(省中小企业局) 浏览次数:

九三学社界别活动组:

贵单位在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提交的第25号提案《加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 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收悉。我厅高度重视,经与省委金融办、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人力社保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税务局、省市场监管局等共同研究,现答复如下: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多次强调要求加大培育工作力度。2024年5月24日,省委书记易炼红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强调,加大梯度培育、增量招引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力度,推动专精特新培育新力量。省委十五届五次全会提出,努力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5月14日,王浩省长召开专题会议,亲自研究专精特新企业工作;6月11日,主持召开全省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暨推进历史经典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进一步高位部署推动专精特新培育工作;

8月15日,到经信厅调研,强调建立健全专精特新企业梯队培育体系,不断提升专精特新企业的科技含金量和市场竞争力。柯吉欣副省长在2月4日、4月1日、4月7日、7月11日等多次召开专题部署推进会,要求加强部门协同培育,梯度化培育做大基本盘,多元化拓展新赛道新领域投资。省政府印发实施《关于进一步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政办发〔2024〕21号),从加强要素服务、提升创新能力、拓展国内外市场等方面提供政策供给,推动地方及省级有关部门,完善梯度培育机制,加强政策支持和资源要素保障。

一、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作体系,做好‘培育库’‘监测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专班推进。关于“组建专精特新培育工作专班,统一协调企业培育和认定后的扶持工作”这一建议,重点加强专班工作机制。一是组建省级专班。2023年11月成立厅主要领导为牵头人、分管厅领导为负责人、厅处室为成员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攻坚行动专班,专班设政策研究、咨询指导、综合协调、督导评审4个工作组,实体化推进工作,下发浙江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攻坚行动专班方案、种苗企业综合指导服务等文件,明确各地市培育目标,研究部署种苗库建设、专项资金安排、综合指导服务、针对性辅导等相关工作。二是督促各地建立专班。督促指导11个设区市、90个县(市、区)同步建立攻坚专班,推动各地扎实推进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

(二)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关于“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依托产业大脑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制作企业画像和企业标签,实施战略产业靶向培育”这一建议,重点做好政策支持、梯度培育、产业指引。一是强化政策支持。深化落实省委省政府大力培育“专精特新”的决策部署,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完善梯度培育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二是加快梯度培育。开展2024年第一批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工作和第六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申报推荐工作,为企业申报和复核提供指导帮助。深入实施“小升规”行动,分解落实“小升规”目标任务,建立“小升规”培育企业库,促进小微企业提质增效。省经信厅迭代开发浙企培育(专精特新专区),上线晾晒分析、复核预警、对标分析、种苗企业库等功能模块。指导湖州市试点建设省优质企业梯度培育系统揭榜项目,摸清全市培育企业家底,开发精准画像、预警提示、对标评测等工具,为6679家企业提供精准画像服务,为2129家企业提供诊断自评服务。三是加强产业指引。制定出台我省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产业领域目录,为企业申报提供基础性制度指引。深化“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突出打造万亿级和五千亿级产业集群,制定出台绿色石化、智能物联、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15个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和2024年工作要点。聚焦通用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元宇宙、氢能储能等领域,组织开展未来产业(人工智能)先导区“揭榜挂帅”,谋划开展未来产业(人工智能)先导区财政专项激励。

(三)建立完善专精特新企业运行监测体系。关于“建立完善专精特新企业运行监测体系,按照‘一企一档’‘一年一评’,发布年度发展报告,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这一建议,兼顾兄弟省份培育发展实际,重点推进诊断指导、对标提升、复核稳榜等工作,力争更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为“小巨人”企业。一是诊断指导工作。对照《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由市、县(市、区)经信局组织符合条件的专业服务机构对明后年准备申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进行逐家诊断指导,分析企业关键指标、问题和短板,形成“一企一表五清单”的诊断咨询报告。二是对标提升工作。由市、县(市、区)经信局筛选出有望明后年申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组织专业服务机构开展对标提升的专项辅导,对照“一企一表五清单”诊断咨询结果,重点围绕“专、精、特、新”4方面关键性指标(如标准制定、发明专利、主导产品认证、建立省级研发机构、科技攻关项目等)的弱项和短板进行对标提升,制订对标提升项目书,明确项目目标、任务、期限和绩效考核等指标,由市、县(市、区)经信局审核确认,对审核通过的企业项目给予资金补助。三是复核企业监测工作。2023年11月,督促各地加强复核企业经营指标监测、预警,提示做好复核准备。2024年4月,印发《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关于开展第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和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复核工作的通知》,辅导复核企业编制申请书,争取更多企业通过复核。

二、关于“进一步优化政策服务,做实‘全周期’‘全流程’培育”的建议

(一)升级资金支持模式。关于“升级资金支持模式,将一次性资金补助调整为全周期培育的资金支持,全方位支持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学研合作、专利和标准制定等方面的投入”这一建议,全方位支持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学研合作、专利和标准制定等方面的投入。一是调整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支持重点。2024年将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5亿元全部调整用于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其中,安排2.54亿元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五类企业高质量发展项目,安排1亿元开展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诊断咨询和精准对标提升服务,使有潜力的企业加速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二是支持企业技术研发、产学研合作方面的投入。支持实施原创性、引领性重大科技攻关,单个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补助经费。2024年省级安排5.81亿元支持128个专精特新企业承担省重点研发计划,补助金额同比增长17.42%。三是支持企业专利和标准制定方面的投入。组织申报新一轮省级专利导航项目,启动实施第一批 62 个省级高价值专利培育项目(基地),专精特新企业可以不受利税额度限制优先申报。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有11家企业承担国家和省级标委会工作,其中全国标技委7个、省级标技委4个,主导起草国家标准301 项、行业标准579项、“浙江制造”标准1110项。四是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投入。实施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财政专项激励,2023—2025年,省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支持20个县(市、区)聚焦中小企业重点细分行业开展数字化改造试点。通过设置加分项优先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生产制造方式转型示范项目计划,支持企业开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通过对专精特新企业给予额外加分提高其入围比例(约占25%)。

(二)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关于“出台税收优惠政策,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可参照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给企业实实在在的福利”的建议。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制定权限集中在中央,地方无权出台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落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目前大多数专精特新企业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已经可以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今后,省经信厅将会同相关部门,继续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三)细化要素保障质效。关于“细化要素保障质效,出台专精特新企业在用地、用能、人才、环保等领域有实操性的政策,如在标准地出让中采取限地价增税收方式,降低企业用地成本”的建议,印发《关于开展低效工业用地整治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浙政办发〔2023〕12号)《关于优化工业用地配置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通知》(浙自然资函〔2023〕60号),高效助力低效工业用地整治,2023年保障168个制造业省重大产业项目,落实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奖励指标1.97万亩,全省共出让工业用地12.8万亩,占出让总面积62.6%;2018年以来,我省探索实施工程领域职称社会化评价改革,授权 142 家民营企业(含 12 家专精特新企业)开展工程系列中级职称自主评审工作。

(四)温度执法。关于“体现温度执法,对专精特新企业发生的未造成较大影响、不涉及罚金的轻微违法行为建立容错机制”的建议。出台《关于印发〈浙江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处罚裁量基准(2023 版)〉的通知》(浙人社发〔2023〕61 号)、《关于印发〈人力社保领域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事项清单〉的通知》(浙人社发〔2023〕8 号),对专精特新企业轻微违法行为建立容错机制。出台《浙江省市场监管领域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和减轻行政处罚实施办法》,发布《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清单》和《轻微违法行为减轻行政处罚清单》,对违法行为危害性较小,可以通过责令改正等措施予以纠正、消除不利影响的部分行为有条件的依法不予处罚和减轻处罚,为经营主体轻微违法违规行为提供了容错机制。

(五)精准帮扶。关于“争取为每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配备1名服务专员,定期走访并且‘随时在线’,从诉求受理、政策解读、权益保障等方面提供精准帮扶”的建议,着力线上线下协同发力,省市县协同发力,推进精准帮扶。一是建立专精特新企业服务联系制度。全省选派助企服务专员3056名,点对点联系重点企业和园区1559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园实现服务专员全覆盖。二是建设省市县联动“浙企之家”平台体系。平台上线一批地方专区和地方特色创新应用,完善政策帮享、诉求帮解、直播培训等服务。累计发布全省惠企政策5万余条,流转办理企业诉求36万件,认证上线服务机构1733家,发布服务产品5631个,举办线上直播培训5450多场,观看量达2216多万人次。三是开展“小微你好”专项服务行动。以“落实政策、精准服务、促进发展”为主题,整合政府、社会、市场等多方资源,重点围绕法律法规护航、政策直达快享等十方面服务内容,开展各类服务活动1513场次,服务企业84.75万家次。

三、关于“进一步激发创新动能,做深研发攻关‘融通生态’”的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构建科技企业政策体系。关于“积极打造专精特新企业融通生态雨林,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独立或联合建设高水平研发平台,实现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全覆盖”的建议,我省系统谋划科技企业培育制度和政策体系,制定出台《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加快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2023—2027 年)》,印发《浙江省科技领军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浙江省科技小巨人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浙科发高〔2022〕34号),出台省重点企业研究院、企业研究院、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等建设管理办法,制定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方面政策,形成初创企业培育、科技企业认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整套制度,为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壮大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支持科技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全省重点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等,推动科技领军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省重点企业研究院动态全覆盖。

(二)做深研发攻关“融通生态”。关于要素“融通”、创新产业链“融通”、共性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融通”、专利与标准申报“融通”的建议,一是制定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一企一方案”,在科技项目、创新平台、人才引育、研发投入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二是有序推动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推进各方围绕创新发展需求,开展产学研合作。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链主企业等龙头企业牵头,协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探索总部式的科研组织模式,设立创新联合体技术总师。三是在申报省“尖兵”“领雁”计划榜单项目时,科技领军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可不纳入归口管理部门限额。四是实现省、杭、宁保护中心新增领域开展服务专精特新企业预审,获批新增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专利快速预审服务领域。今年已受理发明专利快速预审 4783 件,同比增长 50.27%。开展标准化创新发展试点和标准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对主导制定相关标准企业优先纳入标准创新型企业培育库名单;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争取国际、国家级标委会秘书处或工作组落户,建设相关标准创新联合体。争取主导制定一批国内外先进标准,并推动相关标准实施应用,以高标准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关于“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做强专精特新‘浙江板块’”的建议

(一)创新专项金融服务。关于“创新专项金融服务,鼓励各类银行开发具有针对性的“专精特新贷”“科创贷”等专门金融服务产品”的建议,我省重点在金融政策支持、信贷精准投放、融资担保增信等方面发力。一是加强金融政策支持。出台深入实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凤凰行动”计划(2021-2025年)、深入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升级版等相关文件,推动金融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开展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等。二是加大信贷精准投放力度。省委金融办协同人行浙江省分行、浙江金融监管局、省经信厅等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并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开发“专精特新贷”“人才贷”等特色金融服务产品及服务模式。截至2023年底,全省科技服务业贷款余额2.37万亿元,同比增长25.4%,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1.2个百分点。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贷款比年初新增超2000亿元。三是鼓励融资担保机构增信支持。探索建立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尽职免责、财政扶持等机制,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科创领域及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积极创新推广“专精特新保”等新产品、新模式,截至2024年6月末,“专精特新保”特色产品累计担保户数近6900户,累计担保金额超615亿元,在保业务平均担保费率仅0.6%。

(二)引导全球化资本投资专精特新企业。关于“引导全球化资本投资专精特新企业,从“募、投、管、退”全流程提供支持,建立面向专精特新企业的长期稳定投入机制”的建议,我省重点在设立产业基金、引导基金投向、长期稳定投入方面施策。一是设立专精特新母基金。2023年在省委、省政府部署下,省财政厅牵头谋划聚焦先进制造、专精特新、科技创新“三大领域”,创建“4+1”专项基金,通过母子基金两级放大,形成规模2000亿元以上的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金群。其中,“专精特新”(金华)母基金和“专精特新”(温州)母基金已完成组建,规模合计50亿元,社会资本出资比例为40%。二是重点投向专精特新企业。2支“专精特新”母基金面向“新星”产业群和未来产业,重点加快培育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引导集群配套企业发展。三是建立长期稳定投入机制。对于我省优质专精特新企业投资项目,可纳入“4+1”专项基金项目库,通过市场化投资方式予以支持,也可由企业自主申报“民营企业项目融资直通车”,省金融控股公司将视项目情况推荐给基金管理人,同时发挥“投贷保担”和“创融桥”等平台功能,为企业提供多种融资解决方案。

(三)积极助力对接资本市场。关于“积极助力对接资本市场,建立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培育清单,高质量建设浙江股权交易中心‘专精特新’专板,推动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入板培育。加强与上海、深圳和北京证券交易所的合作对接。做好宣传辅导,推动企业抢抓‘北交所深改19条’政策机遇,巩固提升‘浙江板块’优势地位”这一建议,重点在企业上市、创新试点、对接改革、绿色通道等方面发力。一是大力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深入实施“凤凰行动”计划,省市县三级联动,会同沪深北交易所打造“浙里企业上市集成服务(凤凰丹穴)系统”,为我省专精特新企业对接资本市场提供线上集成服务,支持企业股改上市、发债融资和并购重组;发挥中介机构、行业协会作用,对包括专精特新企业在内的重点拟上市企业开展多种形式专业培训,推动更多优质企业实现境内外上市。二是深化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试点。率先实施区域股权市场创新试点,首批在4个地市、10个县(市、区)落地实施,打造“一地一平台”服务体系。三是主动对接注册制改革,与沪深北交易所联合打造“专精特新”板等特色板块,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入板培育。四是全面开启新三板“绿色通道”,通过专人对接、提前辅导、分道审查。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专精特新”板累计挂牌企业达340家。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五届五次全会精神,认真吸收意见建议,坚持质的提升和量的增长并重,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一是抓项目,做大产业基本盘。抓好招商引资优质产业项目、高新技术研发项目产业化、招才引智创业培育成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企业衍生裂变新公司、投资并购企业项目这6大类项目。鼓励各地围绕“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强链延链补链固链,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为重点,常态化开展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推介活动。推动专精特新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对接,支持科技成果“先用后转”方式实现转移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二是抓创新,育优新质生产力。加强专精特新企业打造新动能、攻坚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强化产业链配套能力,发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示范引领作用,促进更多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支持开展强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快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发展共性技术供给体系。引导各级各类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共享实验室、共性技术平台、小试中试服务基地,面向广大专精特新企业开放赋能。三是抓产业链,保障韧性安全。聚焦重点产业链、工业“六基”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重点领域,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构建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机制,深化“链长+链主+专精特新”协同机制,鼓励雄鹰企业、“链主”企业、制造业领航企业通过产业纽带、聚集孵化、上下游配套、分工协作、开放应用场景等方式,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纳入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依托“十链百场万企”对接活动,促进大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配套、市场开拓、供应链合作等方面加强融通协作。

联系人:中小企业发展处  南晓静

电  话:0571-87050815,传  真:0571-87058111

邮  编:310007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2024年9月26日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