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建议提案 > 政协委员提案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751号提案的答复 A

发布日期:2024-07-18 信息来源:省经信厅(省中小企业局) 浏览次数:

张彦委员:

您在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第751号提案《关于省市两级支持宁波柔性电子先导区建设 引领科技创新“开道超车”的建议》收悉。感谢对我省柔性电子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的关心和支持。你的建议对推进我省宁波柔性电子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打造全国领先的“柔性之都”、培育柔性电子产业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经商省发展改革委、省国资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人力社保厅,现答复如下:

一、相关工作推进情况

该提案提出支持宁波柔性电子未来产业先导区创新平台建设、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打造人才高地等建议,与目前我省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思路和举措高度一致。

(一)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产业发展。在省级层面,2021年印发《关于浙江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柔性电子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重点领域,加大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2023年印发《关于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明确优先发展柔性电子等9个未来产业。在地市层面,2023年4月10日,彭佳学书记在市政协提案中批示:“研究提升柔性电子先导区建设水平、构建全市柔性电子产业体系具体方案,打造更多变革性引领性示范性的重大成果,带动开创未来产业新赛道新局面。”2024年,根据《宁波市“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标志性产业链“链长+链主”工作方案》,宁波市明确将柔性电子产业链作为重点培育发展的育新板产业链之一,由高新区与宁波市经信局共同牵头打造。

(二)聚焦创新资源,赋能成果转化。在技术攻关方面,近三年,在柔性电子领域共部署实施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1项,省财政补助5320万元,带动总投入3.6亿元,取得了柔性透明导电电极等标志性成果。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省经信厅支持清华柔电院建设浙江省柔性电子制造业创新中心,累计营收达8.7亿无,共承担省级和国家级研发项目80余项,建成柔性电子中试场地8700平方米,设备资产近1.2亿元。在孵化器建设方面,先导区打造宁波市一流的柔性电子技术产学研孵化基地,依托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孵化卢米蓝新材料等企业。

(三)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上下游联动。在龙头企业培育方面,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招引、培育两手抓,宁波柔性电子未来产业先导区目前已经培育卢米蓝新材料、激智科技等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在国有投资平台建设方面,省属企业省国资运营公司通过国有资本的杠杆撬动和方向引领,以战略性直接投资、基金等多种方式,投资布局柔性电子等产业。在产业链联动方面,省经信厅组织举办“十链百场万企”系列对接交流活动,重点聚焦“415X”集成电路(材料)等产业链行业企业培育,综合性对接重大项目投产达产需求发布为牵引,促进产销、产融、产才对接和项目合作,推动柔性电子等相关产业上下游企业深入联动。

(四)引培紧缺人才,打造人才高地。在紧缺人才培养方面,修改完善《经信领域省级人才计划实施细则》,推动卓越工程师纳入省级重点人才项目,享受政策待遇,为柔性电子相关人才提供更多人性化公共服务。在学科建设方面,目前,全省45所高校设置柔性电子信息相关本科专业80个,宁波片区7所普通本科院校设有相关本科专业。同时,全省立项61家省级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学院,71个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培养产业急需的实战型人才。其中,宁波片本科高校立项11家现代产业学院,8家与电子信息产业相关。在国际合作方面,支持宁波诺丁汉大学设立电子信息相关学科专业,推进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加快建设,强化信息学科特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针对该提案指出柔性电子未来产业先导区还存在产业规模小、产业链条不完善、结构性人才短缺等难点和不足的问题,下一步我省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谋划出台专项政策,强化政策支持。省经信厅将制定出台《浙江省关于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的行动计划》,加大力度推动柔性电子产业发展。同时,将积极对接宁波市,探索以省市共建的形式,推动宁波市出台支持宁波柔性电子未来产业先导区发展的专项政策。

(二)持续开展技术攻关,扩大产业规模。在技术攻关和产业转化方面,支持先导区围绕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等方面一体化部署重大科技项目,支持先导区内优势单位揭榜;推动宁波柔性电子未来产业先导区与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加强交流合作,积极对接省外央企,联合推动实现产业化合作。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支持激智科技牵头,联合西工大、宁波材料所等产业链上下游重点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组建成立柔性电子未来产业创新联合体,探索风险容错机制,解决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在孵化器建设方面,支持在宁波柔性电子未来产业先导区内建设孵化器,在认定省级孵化器上给予支持,通过提供创业指导、资金支持、市场对接等服务,加速初创企业的成长与成熟企业的转型升级;积极招引高成长性、技术领先性等高质量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三)大力推动企业培育,建立健全产业链条。在企业培育方面,鼓励激智、卢米蓝等行业头部企业向“链主”企业发展,加大与国际国内头部企业的深度交流合作,引进和培育产业链配套生态。在投资平台建设方面,发挥国资国企在柔性电子领域的资源优势,加快推进省国资运营公司打造科创投资平台和产业投资平台,促进产业科技人才金融一体化融合发展。在企业上下游联动方面,加大产业链供需对接力度,协同市级部门在全市范围内排摸梳理一批需求侧企业,提升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对接,促进产业链提质升级。继续推进“十链百场万企”供需对接,围绕柔性电子产业发展强化工贸联动、链群一体、数字赋能、招商助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供需对接。

(四)不断完善学科建设,加强人才引培力度。在学科建设方面,鼓励高校增设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适度扩大专业招生规模。加强柔性电子企业博士后队伍建设,按照“先设站、后授牌”,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站申报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指导柔性电子企业开展博士后招收培养。鼓励高校与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及国内外领先柔性电子研究机构加强交流合作。在紧缺人才引培方面,省经信厅党组印发《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关于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将培育面向未来产业发展所需的战略人才;同时,探索建立技术专家团队库,梳理紧缺人才清单,会同省级部门和地方强化紧缺人才培育、引进。在国际引才方面,积极引进紧缺急需的外籍人才,推进外籍人才工作许可证和社会保障卡集成改革。推动实现“证卡集成”,解决外籍人才集中反映的大部分工作生活问题。

再次感谢你对宁波柔性电子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未来产业处  单晓文

电话:0571-87058103,传  真:0571-87058111

邮编:310007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2024年7月18日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