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沭县深化“亩产效益评价”改革
撬动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工业和信息化局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 阚景林
临沭县位于山东省东南部的鲁苏两省交界处,是中国钻石之乡、世界柳编之都。近年来,临沭县持续深化“亩产效益”评价改革,不断强化政策集成和制度创新,探索税收还原、流转限档等综合评价体系,构建集数据归集、360度画像、智能诊断、服务企业等功能于一体的“沭企连心桥”智慧管理平台,不断创新探索“统一规划、统一储备、统一配套、统一供应、统一招商、双向监管”低效片区开发模式,逐步形成县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格局。
一、创新“还原、限档、赋能”,系统性科学评价
以质量和效益为导向,排除企业税收减免、有机更新等因素对企业评价影响,使结果更加突出创新、成长、绿色等政策导向。一是税收政策优惠还原法。针对生产型出口企业,将企业发生的“免抵退”进行还原。针对即征即退优惠和先征后退优惠等政策性减免退税,按“实际贡献”予以还原。针对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15%的减免政策,按25%的税率进行还原。二是土地流转合并限档法。对全部用于出租的企业和部分用于出租的企业,承租企业数据在单独评价的同时,同步合并至土地使用权拥有者企业进行评价,土地使用权拥有者企业和承租企业列为同一档且不高于单独评价等级,评价结果最高分别为C档、B档。三是产业创新导向赋能法。设置科研经费(R&D)指标修正系数,其指标权重由10%提高到15%。对于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企业研究院,拥有“千人”“万人”计划等高端人才的企业,省级绿色企业或节水企业不列入D类。
二、深度“片区再开发”,全方位激活再造
以低效片区开发为切入点,通过创新工作机制、科学规划管控等途径,靶向盘活存量土地资源。一是“2+N政策”引领。出台“2+N”低效企业整治提升顶层设计政策文件,(“2”是《低效工业用地企业提升行动实施方案》《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实施方案》,“N”是土地评估标准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对连片开发50亩以上的低效片区,建设期满后的5年内,按县外引进片区企业财政贡献的50%和县内搬迁片区企业新增财政贡献的80%给予各镇街。二是“四级联动”处置。实施一级收储腾退,建立土地收储开发倒排时序表、压茬推进,为高端产业导入腾挪空间;腾出土地后,实施二级配套提升,迅速开展标准化厂房、公共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价值提升后,实施三级滚动开发,成熟一片、出让一片、资金回笼一片,保障再开发过程建设资金;腾出土地空间的同时,实施四级产业导入,实现招商引资、产业培育与连片区域开发建设同步谋划推进。三是“双合同”监管。制定行业用地标准,建立项目综合性用地效率评价体系,科学编制动态“产业地图”,根据区域土地利用状况和功能布局,建立招商项目流转机制和利益统筹机制,对符合用地标准、综合评价优质的项目实行优先供地。对新出让项目签订土地出让合同时,明确履约条款。与用地企业签订建设项目监管协议,形成“出让合同+履约协议”双监管模式。2023年,我县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达9.92万元/亩,较2021年提高4.49万元;规上工业劳动生产率达30.64万元/人,较2021年提高14.98万元/人。2024年,我县高特威尔高端晶振智能制造总部基地项目、百事食品(山东)生产基地等一批高端项目全面建成投产,累计新盘活片区面积1200余亩。
三、首发“沭企连心桥”,智慧化服务企业
按照“数据归集、智能诊断、政策集成、诉求智达”要求,研制智能化平台——“沭企连心桥”。一是精准生成“体检报告”。系统以企业社会信用代码作为唯一识别码,整合发改、工信、自然资源等12个部门的数据资源,引入智能评价模型算法,科学分析全县工业企业亩均效益水平,构建产业、镇街、企业“三维度”亩均效益评价体系,生成“一企一单”体检报告,形成企业360度精准画像,为存量土地优化、低效用地整治和“僵尸企业”清退等提供有力抓手。二是靶向普及“惠企政策”。该系统集成金融、科技、人才、工信等部门涉企政策“数据池”,打破企业服务孤岛。通过政策计算器模块,对亩产效益评价A、B、C类等不同等级的企业进行分级分层匹配,引入智能算法实现企业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行政负责人自动匹配、自动计算、自动推送,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三是多维搭建“服务场景”。供需对接场景:建立资源共享库,企业产品、闲置厂房、设备、生产线等通过平台发布,其他有需求的企业可进行对接共享。诉求受理场景:在线接受企业诉求受理,后台实现问题征集、任务分派、跟踪督办、效果评估等服务闭环,实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反馈,提高服务便捷性、时效性、精准性。项目导航场景:系统集成中央、省、市、县其他相关部门的申报类惠企政策和申报系统,集中发布、统一管理。2024年,累计发放“亩均英雄贷”29.58亿元,企业供需对接124余次,专家智能诊断75次,累计解决企业问题达128件。
下一步,临沭县将继续牢牢抓住“亩均论英雄”这个“进取密码”,在产业园区提速提档、低效用地再开发、资源要素区域差别化配、区域生产力布局等方面持续加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为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做出积极贡献。
(来源:运行监测协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