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产业是生命健康产业的核心产业,是新一轮产业变革中创新最为活跃、发展最为迅猛的领域之一,是我省建设三大科创高地和“415”产业集群的重要内容。今年以来,我省生物医药产业抢抓机遇,主要指标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在各工业大类中位居前列,运行态势明显好于全省工业面上、好于全国行业平均水平,但持续稳定增长基础仍需夯实。
一、总体运行情况
2022年上半年,我省生物医药制造业增加值为511.3亿元,同比增长27.7%,在全省各工业大类中位居第3位,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医药制造业平均水平22.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工业26.8个百分点,也高于江苏(7.7%)、山东(9.8%)、广东省(16.4%)、河南省(9.8%)、北京市(-47.8%)、上海市(-5.4%)。
从发展趋势看,4月、5月、6月我省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单月增长12.9%、11.0%、13.8%,增速较一季度有所回落,但仍保持较快增长,也高于全国医药制造业平均水平(4月,-3.8%;5月,-12.3%;6月,-8.5%)。
从主要指标看,上半年我省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609.8亿元,同比增长26.2%;利润总额324.5亿元,同比增长30.8%;出口总额481.7亿元,同比增长31.3%,增幅均居于全省工业各大类前列。
从重点区域看,据统计,上半年湖州(39.1%)、杭州(33.7%)、丽水(25.3%)工业总产值增幅居前,杭州市产业核心区作用进一步增强,占全省生物医药产值比重为46.5%,较去年同期提高3.5个百分点。温州(0.4%)、宁波(4.8%)、舟山(5.7%)工业总产值增速相对较慢。
从重点领域看,据统计,上半年医疗器械、生物药、中药、化学药工业总产值分别同比增长51.2%、24.2%、10.2%、8.4%,均保持良好增长态势。细分类别看,医疗、外科及兽医用器械制造(171.7%)、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制造(133.3%)、中药饮片(32.9%)产值增幅居前。
从重点企业看,据统计,上半年前百强生物医药企业合计占全省生物医药产业比重为83.1%,较去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其中,东方基因、赛诺菲(杭州)、艾康生物等前十强同比增长42.7%,对生物医药产业增长贡献率为58.1%,拉动全产业增长13.8个百分点。我省华海药业、中美华东、京新药业、仙琚制药、杭州康恩贝、瀚晖制药、普洛康裕、巨泰药业等公司产品成功入选第七批国家集采药品名单。诺辉健康、智云健康、天益医疗、诚达药业等企业于年内成功上市。
二、行业运行主要特点
今年以来,我省生物医药产业运行突出特点,可概况为“三喜、三关注”。
(一)三喜:质量效益稳步提升、重点园区加快集聚、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一是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上半年,我省生物医药产业销售利润率为21.8%,居各工业大类第1位,较去年提高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55.86元,远好于全省工业面上84.99元,居各工业大类第1位;亏损面不断收窄,与去年同期相比,行业亏损面和亏损额分别下降2.4%、24.2%。
二是重点园区加快集聚。2022年,钱塘医药及器械产业群、仙居医药健康产业群入选第一批省级“新星”产业群培育名单。杭州医药港主要通过推动创新链、生态链、人才链、政策链、金融链、服务链的“六链融合”,致力于打造热带雨林式的产业生态,吸引中科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等29个公共服务平台相继落户,1-6月医药港生物医药产值同比增长15.6%。7月9日,安吉经济开发区与上海科医联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国内5家知名疫苗企业签订投资落户协议,标志着浙北生命健康产业园“疫苗小镇”的第一批项目正式落户。
三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上半年,我省规模以上生物医药制造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为4.88%,在各工业大类中仅次于仪器仪表制造业(6.5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5.04%),专用设备制造业(4.94%),居第4位,高于工业平均水平2.15个百分点。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6月17日,浙江中以产业合作园-德诺·临平数字医疗器械产业创新中心正式揭牌成;7月25日,中美华东、杭州市拱墅区人民政府、浙江工业大学三方共同组建的华东合成生物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揭牌仪式在华东医药生命科学产业园举行。近期,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查,启明医疗“经导管人工肺动脉瓣膜系统”等一批创新药品和医疗器械获批上市。
表1 省内近年来获批上市的创新产品情况汇总
年份 | 创新药获批上市 | 改良型新药获批上市 | 创新药获批临床 | 改良型新药获批临床 | 创新医疗器械(三类)获批上市 | 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道 |
2019年 | 0 | 1 | 37 | 5 | 1 | 12 |
2020年 | 3 | 0 | 58 | 6 | 3 | 18 |
2021年 | 4 | 3 | 110 | 1 | 2 | 20 |
2022年1-6月 | 0 | 2 | 52 | 5 | 3 | 7 |
(二)三关注:企业经营供需两端承压、疫情红利逐渐减弱、集采和医保目录调整加快推进
一是企业经营供需两端承压。一方面,去年以来化工原料价格和海运价格大幅上涨,使原料药生产和医药中间体生产企业成本端严重承压,进而传导到制剂环节。另一方面,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预测,从医疗终端来看,受疫情影响,预计2022年上半年医院市场的药品销售额增速明显下滑,比去年同期下降7.1%。药品零售市场销售额增速预计同比下降1.5%。
二是疫情红利逐渐减弱。当前,我省生物医药产业高增速依赖“点”的带动而不是“面”的支撑。高增速主要归因于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快速增长。全省前30前高盈利医药公司,约40%主要提供新冠诊断、诊断设备和耗材、新冠治疗药物生产。东方基因、艾康生物、安旭生物、奥泰生物等四家企业上半年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速33.8%,拉动工业产值增长10.5个百分点。据调研,疫情对我省防疫物资出口和原料药生产的红利正在减弱。印度疫情对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出口生产的影响正在减弱,订单已出现向印度回流的现象。随着国外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核酸、抗原检测试剂等防疫物资出口预计将持续回落。同时,抗原检测试剂出厂价格已较今年年初明显下降。
三是集采和医保调整加快推进。集采、医保谈判已进入常态化阶段,医药行业的结构调整正在加速进行,前七批国家集采药品平均降价48%,随着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提速扩面,企业传统销售模式短期内难以完全转型,客观上使得部分中标企业存在增收不增利现象,并在四季度逐渐显现。根据国家统一部署要求,到2022年年底,全国所有省份都将完成地方增补药品“消化”工作,实现全国医保用药范围基本统一,同时2022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已启动,着力补齐肿瘤药、慢性病、罕见病和儿童用药等保障短板。亟需关注调整出国家医保目录的大品种所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
三、下一步趋势分析
当前我省医药产业正处于重要发展期、时间窗口期和转型关键期,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交织,结构性和周期性因素叠加。
从发展趋势看,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健康浙江建设全面推进,居民健康消费升级,要求生物医药产业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生物医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以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合成生物技术、双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生物技术日渐成熟,为生物医药产业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提供了广阔空间。
从政策导向看,三医联动下,“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效果逐步显现,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两票制”、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临床试验管理改革等进一步推动行业“洗牌”,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将在化学药、中成药、生物药三大板块全方位开展,预计到2022年底,通过国家组织和省级联盟集采药品品种数累计不少于350个,高值医用耗材品种累计达到5个以上。生物类似药可能将被纳入第八次药品集中采购范围。
从增长动能看,新冠病毒疫苗、中和抗体和治疗药物和相关诊断试剂形成的行业增量,仍是下阶段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支撑因素。创新药、精准医疗和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成为医药产业发展的新蓝海,创新药品从上市到纳入医保的时间大幅缩短,2022年上半年已有6个国产1类创新药上市,罕见病临床试验数量和覆盖适应症在临床试验逐年增加。医保动态调整加快创新药进入医院市场,“双通道”政策为零售终端发展开辟了增长空间。在渠道结构方面,基于互联网的医药流通新模式、新业态将快速发展。
综合考虑同期基数、政策实施、新增投资项目、疫情等因素影响,预计下阶段全省生物医药产业运行延续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全年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有望实现30%左右增长。
(厅消费品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