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建议提案 > 人大代表建议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金112号建议的答复 A

发布日期:2023-12-04 17:17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

钟欣欣代表:

您在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交的《关于支持山区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金112号)收悉。非常感谢您对山区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注,所提建议很有针对性,对我省大力发展山区工业经济具有较大启发意义。经与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商务厅、省应急管理厅等共同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加强共同富裕产业带动作用

一是强化共富顶层设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山区县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建立健全“先富带后富”体制机制。2021年以来,先后出台《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浙江省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山海协作结对帮扶工作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山区26县结对帮扶工作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政策,明确重点任务、改革举措、政策支持和保障措施,构建组团式、宽领域、全覆盖的稳定结对帮扶体系。目前,已形成50个经济强县和26个省级团队结对帮扶山区26县工作格局,聚焦产业项目合作,拓展经济协作领域,提升结对帮扶成效。其中,明确海宁、永康2个经济强县和省民政厅为组长共20个单位组成的团组分别结对帮扶武义县高质量发展。

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省级部门按照“小切口、大牵引”思路,在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人才支撑、资源要素保障等方面研究制定了各个专项支持政策,推动山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省发展改革委牵头制定“一县一策”,针对每个县的发展基础、特色优势和主导产业,为26县量身定制“一县一业”精准支持政策,如支持武义县培育做强新材料产业;省经信厅制定实施山区26县生态工业发展“攀登计划”和浙江省产业链山海协作行动计划,出台支持山区26县生态工业高质量发展18条具体举措,推动山区县在制造业领域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融合发展经典产业,如在浙江制造“天工鼎”评选中,对山区26县单列优秀名额6个;省生态环境厅、省自然资源厅等也均出台了支持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环保、自然资源等专项政策意见。目前,省级各专项支持政策已形成了较好政策合力,2022年山区26县规上工业增加值1746.8亿元,实现26个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全部超5亿元,超百亿县突破6个,较上年增长3个。

三是创新考核激励方式。省委组织部、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农村厅、省统计局等部门专门联合制定印发《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实绩考核指标体系和评分细则》《浙江省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建立完善针对山区26县发展的考核机制,强化年度考核,形成“比学赶超”良好氛围。省经信厅创新建立月度山区26县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发布制度,加强重点指标日常监测,做好工作分析指导。省财政厅联合省经信厅开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结对促共富示范创建,创新18亿元财政专项资金激励方式,实行竞争性申报和结对式创建,引导工业大县与山区26县深化合作,以产业协作为纽带,先富带后富,提升山区县自我造血能力。自2023年启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共富示范县(市、区)结对创建,共有30对县域“产业促共富”结对联合体申报,已遴选公布“滨江+泰顺”等18对创建联合体,已下达第一批1.8亿元财政专项资金到18个山区县,支持结对促共富创建合作项目建设,并加强资金绩效管理,积极探索“先富带后富”新路径、新机制。

二、加快推进山区产业平台建设

一是推进产业平台加快建设。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山海协作“飞地”高质量建设与发展的实施意见》,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厅、省商务厅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支持山区26县特色生态产业平台提升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山区26县开放平台共建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加强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对山区县的倾斜支持,合力推进省级开发区(园区)、特色生态产业平台、小微企业园、“产业飞地”等山区26县全覆盖,加快形成山区产业发展新空间和主平台。2021年以来,全省整合形成的134个省级开发区(园区)中山区26县共有28个,目前已全部正式认定(批复);山区26县各3平方公里特色生态产业平台均已规划,目前已全部启动建设;26个“产业飞地”已全部完成选址和项目签约,目前已全部开工建设;建设提升山区26县小微企业园,目前已累计认定172个,入驻各类企业6442家,吸纳创业就业11.1万人。

二是规范化工园区认定管理。为促进我省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省经信厅会同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应急管理厅等部门先后制定印发《浙江省化工园区评价认定管理办法》《关于实施化工园区改造提升推动园区规范发展的通知》《关于开展化工园区复评和扩园工作的通知》,从规划布局、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绿色发展、数字化发展、亩均效益等多方面对化工园区开展评价认定,支持符合条件的山区26县化工园区复核扩园,全面提升安全发展和绿色发展水平。目前,全省已认定52家化工园区,并持续规范开展化工园区扩园和复核认定。其中,明确支持武义县建设国内一流的特色型化工新材料和专用化学品生产基地,省级部门联合多次赴武义实地踏勘拟扩园化工园区和对地方扩园工作进行服务指导,武义新材料产业园已于2023年3月获批同意扩园,从现有面积133.3公顷扩至267.94公顷,对招引契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绿色化工项目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是加大产业项目招引力度。省级相关部门积极搭建各类高层次交流互动平台,支持山区县在高能级平台上开展招商推介活动,组织山区县赴先进地区调研学习及重点企业赴山区县开展经贸投资洽谈,推动山区产业平台高质量发展。省商务厅指导山区县开发区申创产业链“链长制”,探索产业链“双链长制”试点,围绕共建产业、特色产业开展联合招商和产业链上下游整合等活动,高质量办好浙江开发区“三个一百”招商对接系列活动,推动先进开发区主动承办招商对接会,为山区县开发区对接招商信息、资源和渠道,实现项目共引、产业共建。省经信厅积极在山区26县开展“十链百场万企”系列对接活动,加强产技、产销、产融、产才对接,2022年组织山区26县与结对县(市、区)开展产业链合作招引活动166次,组织机电集团、物产中大、农夫山泉、娃哈哈等20余家雄鹰企业走进山区26县开展项目对接,共协助招引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35个,协议投资达384亿元。

三、加大科技激励政策支持力度

一是强化科技政策激励。省科技厅制定实施《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科技创新行动方案》《科技赋能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举措,支持构建科技赋能山区26县跨越发展新机制,在申报省级高新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载体创建和“科技创新鼎”评选中设置分类标准,对山区县进行倾斜支持。省发展改革委鼓励山区县建设科技型高能级产业平台,支持重大产业项目申报向山区县倾斜,2022年加大对山区26县和山海协作“飞地”支持,共新增安排省重大产业项目129个,总投资3601.9亿元,涉及奖励用地指标1.5万多亩。省人力社保厅不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加大对山区26县科技人才的激励支撑力度。

二是加大创新资源投入。省科技厅设立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科技专项,支持山区县开展科技项目攻关,2022年围绕山区26县“一县一业”实施各类省级科技计划项目75项,资助金额超过6500万元;创新科技成果“转移支付”方式,引导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向山区26县有效转移,加快缩小“科技鸿沟”“技术差距”,2022年山区26县技术交易总额达271.67亿元,同比增长86.75%。省经信厅为让山区县项目更好得到省级工业与信息化发展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创新支持方式,推出产业链协同创新、生产制造方式转型等项目计划,加大对山区县项目的倾斜力度。省生态环境厅创新全省生态系统山海协作,推动包括武义县在内43个县(市、区)生态环境(分)局签署共富大美山海合作协议,开展互助工作,在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等方面支持26县发展。

三是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省科技厅制定实施《聚焦山区26县“一县一业”高质量发展实施科技特派团试点工作方案》,按照县域产业发展特色,以“组团服务”“柔性派驻”等方式为山区县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专业化、集成化、个性化的科技支撑,在缙云、仙居、平阳3个县试点选派首批科技特派团,以组团方式向试点县选派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引导创新要素向山区县集聚,开展产业技术攻关,实现科技特派员从农业领域向工业领域拓展。省生态环境厅组织环保专家开展科技帮扶山区行动,其中,武义驻点团队依托全国首个大气边界层顶上黄观测站,积极推动大气复合污染监测治理、臭氧防治等研究,开化、缙云等地驻点团队围绕重点流域、区域生态保护修复,积极谋划实施了一批重点项目。

下一步,我省将大力实施山区26县生态工业发展“攀登计划”,聚焦“一县一业”,突出“一县一策”,强化制度供给和精准帮扶,深化拓展产业链山海协作,着力重大项目招引、优质企业培育和平台高质建设,努力激发山区内生发展动力;省级有关部门将认真落实财政、信贷、土地、环保、平台、项目、山海协作等系列扶持政策,在重大项目、要素资源、平台建设、服务帮扶、人才支撑、产业合作等方面对26县予以倾斜支持,合力推进山区26县生态工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再次感谢您对山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建议。


联系人:产业转型升级处  沈吉祥

电  话:0571-87056925,传  真:0571-87058111

邮  编:310007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2023年8月7日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