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程继红、陈岱杰、阮建云、吴兰、赵月萍、王敏、李超荣、阮世平、徐斌、陆锦委员:
你们在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提出的第439号提案《关于健康发展可降解塑料产业的提案》收悉,感谢对我省可降解塑料产业的关心和支持。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塑料污染问题,将塑料污染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加以推动,并于2020年初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我省也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办法》《浙江省塑料污染治理三年攻坚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今年5月10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6月1日起,《生物降解塑料与制品降解性能及标识要求》与《生物降解饮用吸管》两个新规正式实施,都将推动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经与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商务厅共同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我省可降解塑料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全生物降解塑料是国际上认为最理想的塑料制品替代品,其原料既有来自植物纤维、淀粉、纤维素、蛋白质、木质素及壳聚糖类等可再生材料,也有来自于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化石资源提炼的单体聚合而成的全生物降解材料,主要包括PBAT(聚已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LA(聚乳酸)、淀粉基降解塑料、PBS(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HA(聚羟基链烷酸酯)等。我省拥有多种类可降解树脂品种龙头企业,如浙江大胜达(纸包装)、绍兴春明(纤维素)、杭州鑫富科技(PBAT)、浙江海正(PLA)、宁波家联科技(可降解制品)、山联新材料(改性碳酸钙基胶带)等6家企业产能均跻身各自领域全国前三。同时正在扩建和新上一批项目,如浙江海正生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将聚乳酸产能扩充到7万吨,浙江华峰合成树脂有限公司新建一条年产3万吨PBAT可降解材料项目,嵊州长鸿高科拟建年产30万吨PBAT、PBS、PBT等可降解材料柔性生产线。
二、我省发展可降解新材料方面已开展的工作
(一)较早布局可降解新材料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研究
我省可降解塑料行业注重产学研联合开发,如浙江海正生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长期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陈学思院士等攻克聚乳酸合成技术;宁波天安与清华大学、东华大学等联合攻克PHA细菌合成技术等。后道制品企业也积极与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联合开发制品成型低成本开发技术等。目前,大部分不可降解塑料替代品龙头企业均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开发,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二)强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
省新材料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省石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均明确将可降解塑料列入重点发展方向,聚乳酸(PLA)、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等高性能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列为重点发展的新材料产品。浙江海正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聚乳酸项目等一批重点可降解塑料项目,已列入“十四五”期间拟实施的重大新材料项目库。2021年3月,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打造新材料科创高地促进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明确了重点新材料关键技术攻关、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创新平台建设、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打造等系列政策,可降解塑料作为我省重点发展的新材料品种,将是系列政策支持重点。
(三)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平台建设
扎实落实《浙江省塑料污染治理三年攻坚行动计划(2021-2023年)》,建立与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凝练科技需求、共同设计研发任务、共同组织项目实施”机制,坚持研发攻关和推广应用一体设计。深入实施“双尖双领”计划,2022年围绕可降解塑料等新型工程材料的研发生产主动布局实施省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以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为导向,专门设立“绿色包装与塑料污染治理技术研发、装备及示范”榜单,立项支持聚合物膜材料减量与高质量循环利用技术及应用示范、竹纳米纤维素/纸浆全生物质发泡缓冲材料的研发及其应用示范、可控生物降解地膜制备及“崩解-微塑料-土壤环境”全周期监测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等3个省级重点科技项目,投入省财政经费近1000万元,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近2000万元。持续推进浙江省塑料改性与加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建设,聚焦江河湖海、土壤中塑料垃圾及微塑料污染机理、监测、防治技术等关键技术攻关,推进可降解塑料等新型环保高分子材料的研发,进一步提升产品性能,降低应用成本,减少塑料污染。
(四)推动可降解塑料产品应用
2020年11月24日,我厅牵头会同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省邮政管理局组织召开全省“禁限塑”替代产品供需对接会,加强原材料厂商、生产企业与商场、超市、餐饮企业、酒店、快递、农贸市场等用户单位供需对接,约50个厂家,200名用户参加对接会。我厅联合省财政厅、浙江银保监局出台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政策,通过保险补偿的方式,帮助处于市场化初期的新材料产品推广应用,激活和释放下游行业对新材料产品的有效需求,对于突破新材料应用的初期市场瓶颈,加快新材料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有重要作用。
(五)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工作
加强流通领域执法。省商务厅成立了浙江省商务领域塑料污染治理协调小组,印发《商务领域塑料污染治理主要任务的通知》,将商场超市、餐饮、电商平台等作为商务领域塑料污染治理重点领域,每年印发绿色流通(塑料污染治理)工作要点,提出塑料治理年度重点工作要求,并纳入日常工作中,保障治塑工作有序推进。制定出台《浙江省商务厅等17部门关于开展五大行动坚决制止餐饮浪费的通知》(浙商务联发〔2021〕63号),明确提出支持餐饮服务单位对使用一次性餐具收费适当费用。会同省建设厅、省财政厅制定出台低价值再生资源指导目录。将塑料污染治理纳入本地区美丽浙江、垃圾分类、无废城市创建等考核,引导各个行业按照要求,减少或不再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2021年组织11市商务局对商务领域绿色流通(塑料污染治理)工作情况进行交叉检查,实地检查企业(点位)84家(个)。
加强环境执法监管。加大对涉塑料加工单位环境违法行为打击力度,2021年全省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共办理涉塑料行业企业(作坊)环境违法案件76件,罚款673万元。牵头组织省级部门联合专项行动。会同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2021年度浙江省塑料污染治理部门联合专项行动的通知》。2021年10-11月,省级部门组成9个检查组,抽调人员45人次,检查11个市27个县(市、区)的216个点位,有力督促生产销售企业、农贸市场、餐饮企业、宾馆酒店、废塑料加工利用企业切实落实禁限政策。
三、下一步工作
(一)支持开展全产业链布局
通过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支持引导重点园区、企业围绕可降解新材料全产业链开展布局。结合我省土地、能耗、排放指标等要素的实际情况和产业发展优势,围绕聚乳酸(PLA)、聚对苯二酸己二酸丁二醇(PBAT)、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等主流可降解新材料技术路线,布局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争取打造原料-合成-树脂改性-成型加工可降解新材料全产业链。
(二)加强产业创新平台建设
推进可降解塑料领域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集聚创新资源,加快汇聚一批顶尖人才,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发挥好行业企业现有的重点实验室、省重点企业研究院在技术创新、补齐补强产业链的核心作用,支持创建高能级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加强与浙江大学、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科研机构的合作,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技术支撑,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坚持需求导向,通过实施尖兵、领雁等重大科技专项,支持相关企业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突破关键技术,实现核心技术、重要设备和产品的安全自主可控。
(三)加快推广应用
进一步完善重点新材料首批次保险补偿试点工作机制,将符合条件的重点可降解新材料产品列入示范应用指导目录,帮助新材料产品推广应用。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可降解塑料领域的企业申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充分发挥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主体作用,推动可降解塑料产业健康发展。加强《浙江省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宣贯,引导商场超市、餐饮企业等塑料制品使用企业,主动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
最后,再次感谢你们对我省可降解塑料产业发展的支持。
联系人:材料工业处 陈 峰,
电 话:0571-87058110,传 真:0571-87058111
邮 编:310007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2022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