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钟、朱泽飞委员:
你们在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第307号提案《加快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建议》收悉,非常感谢你们对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提案中指出,要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突出融合发展理念、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型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构筑开放共赢、内外联动、扎根浙江的产业链全球布局。这些建议对我省深化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经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市场监管局、省商务厅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我省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020-2022年连续三年高规格召开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出席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加快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其中,提案所提的各项建议,前期我们也采取了系列政策举措。
(一)系统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一是出台系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文件。自2020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制造强省建设行动计划》,提出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和任务;发布《浙江省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十四五”规划》,强化规划引领;与工信部先后签订了《工业和信息化部浙江省人民政府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战略合作协议》《工业和信息化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推进浙江工业和信息化领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合作协议》,积极争取工信部支持。成立由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全力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二是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全力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出台《关于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若干意见》《浙江省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方案》等政策意见,发布《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在全国率先出台《浙江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三是加强企业梯度培育。出台《浙江省稳企业强主体攻坚行动方案》《浙江省“放水养鱼”行动计划》《关于大力培育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江省建设制造业“单项冠军之省”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加快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优质企业。四是加大财政税收金融支持力度。开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市、区)创建财政专项激励,省财政每年给予创建县18亿元资金支持;省工业与信息化发展财政专项资金每年用于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资金19亿元左右;深化产业链融资畅通机制,优化信贷投放机制,建立专项制造业信贷计划,降低综合融资成本,落实好中小微企业贷款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等政策。
(二)坚定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构建“1+2+10+X”工作体系,出台《浙江省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行动方案》,数字安防、集成电路等十大标志性产业链“一链一方案”;产业链协同创新强链、制造业首台(套)应用补链等10项工作方法、政策集成清单;实施“链长制”统筹产业链提升发展。2021年开展产业链专家团服务213人次。研究制定《浙江省标志性产业链“链长+链主”协同机制工作方案》。聚焦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持续排摸断供断链风险,迭代形成断链断供风险清单468项,通过实施科技攻关和产业链协同创新,有34项由降准备份提升为同准备份,10项由攻关备份或国际提升为降准备份。聚焦断链断供风险清单,采用目录引导、揭榜挂帅、急用先行方式,“四位一体”组织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急用先行项目77项,下达省级财政资金5.2亿元支持项目建设,新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57家。发起成立长三角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联盟。开发建设产业链“一键通”场景应用,在全国首创标志性产业链统计监测制度和图谱标准,已完成15万家工业企业上链标注,政府侧“链商查”功能累计企业用户超4万家,累计查询次数超160万次。完成智能家居、现代纺织产业链标准体系指南编制,发布机器人、数字安防、网络通信产业链标准体系指南。
(三)不断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全面推进国家和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完善工程研究中心动态管理机制,打造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集群。之江实验室纳入国家实验室体系,2021年新增数字经济领域省重点实验室13家、新型研发机构12家、省技术创新中心4家。围绕“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加快推动一批生物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大飞机、卫星、火箭等整机及部件制造,核心材料、复合材料等领域重点项目建设,完善产业布局。推进首台套提升工程,通过破除招投标隐形壁垒、实施保险补偿和应用奖励机制,鼓励国产首台套产品推广应用,2021年新增省级首台(套)产品362项。深入实施“小升规”“双倍增”“放水养鱼”“雏鹰”“单项冠军”等行动,建立优质企业培育数据库,形成单项冠军双链路培育机制,全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9万家、高新技术企业7100家;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8家、单项冠军企业(产品)35家,累计分别达470家、149家,均居全国第一。
(四)加快产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加快转型,“产业数字化”指数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一。组织实施规上工业数字化改造行动,2021年新增应用工业机器人2.3万台,累计达13.4万台。累计建成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423家、未来工厂32家。积极争创工业互联网国家示范区建设,“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已初步建成,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85个,开发集成工业APP超6万款,45万家企业深度上云用云。发展“制造+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全国首个服务型制造研究院正式启用,2021年新增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16个、示范城市2个,均居全国第一。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创新发展,首批认定数字农业工厂210家,示范带动1686个种养基地改造,2021年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额1238.9亿元,同比增长11.7%,新增获批12个国家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五)推动工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组织编制和实施《浙江省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方案》和七大高耗能行业碳达峰行动。大力推进工业领域节能工作,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严格实施水泥、钢铁、铸造等行业产能置换办法。组织实施省级重点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320项;全省工业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608项,大幅提升工业领域能效水平。全面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2021年全省19家企业入围工信部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49家、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18家,数量均居全国第一。推进工业资源循环利用,创建节水型企业419家、清洁生产企业1202家。推动工业碳效码场景应用建设,完成4.2万家规上工业企业能耗、碳效核定,为部门协同治碳、行业精准控碳、企业主动减碳提供有效的数字化路径。
(六)构筑两业融合工作机制。出台《浙江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江省两业融合试点创优导则(试行)》,形成两业融合“浙江方案”和试点建设“创优路径”。全面开展试点示范建设,共申报获批10家国家两业融合试点,组织批复57家省级两业融合试点。深化遴选试点、合力培育、评价评优“三位一体”两业融合试点“创优制”,深入开展“四个一”定制化服务,健全两业融合推进工作机制。推动制造服务业向专业化、价值链高端延伸,聚焦提高科技创新牵引力,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技术转移服务等服务,推动价值链提升跨越。以数字经济系统建设为契机,以数据赋能研发、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协同创新和融合应用,推动制造服务、服务制造相融相长、协同升级。
(七)构筑制造业开放合作发展格局。大力实施招大引强攻坚行动,编制产业地图,开发投资“单一窗口”数字化应用场景,建立招商项目库和产业专家库,引导项目信息流转。开展全球精准合作,瞄准世界500强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央企和大型民企开展精准招商,推进实施“一局长一项目”,指导推动地方细化招引任务,加快落实攻坚行动年度目标,2021年,全省累计招引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509项。积极应对国内市场疲软、“出口转内销”等困难,大力帮助企业拓市场。组织浙江制造拓市场“百网万品”、“春雷计划”、“严选计划”。积极落实《加快培育浙江本土民营跨国公司“丝路领航”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做好制造业跨国公司培育。科学布局制造型境外经贸合作区,全省累计培育14家省级和4家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其中,加工制造型境外经贸合作区有7家。
二、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提案所提建议,深入推进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大力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推进制造业高端化发展、数字化转型、绿色化升级,推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
(一)深化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不断推进产业链核心技术攻关,加强重点领域和核心环节攻坚,组织实施“尖峰、尖兵、领雁、领航”研发攻关项目400项以上,部省联合实施“先进计算与新兴软件”等国家重大专项,力争形成50项以上进口替代成果。出台“链长+链主”协同机制工作方案,推动“链主”企业牵头实施重大技术协同攻关,加强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强化创新与产业双联动,推进产业链领域科技攻关项目成果产业化应用,抓好省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组织实施,年度建设实施60项、谋划实施60项,推动一批产业链“卡脖子”核心技术产业化及应用。
(二)加快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强化创新驱动,构建产学研用融合的产业创新体系,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研发机构,新组建创新联合体5个,新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家,完成10大省技术创新中心布局。加快推进杭州信息技术服务、杭州生物医药、宁波新型功能材料3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大力推进智能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先进系统芯片、宽禁带半导体及特色工艺等省级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支持华灿光电、巨石集团、杭州汽轮机等制造企业建设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提升创新发展能级。高水平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新增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5家。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建设创新成果“研发转移转化—中介产业化服务—地方产业化示范”体系。
(三)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一手抓核心能力形成,一手抓重大应用开发,推动“产业大脑+未来工厂”积势成型。以数字化改革撬动企业数字化改造,做强做优做大集成电路、数字安防、软件、大数据等产业,推进数字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出台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意见,深化产业集群(区域)新智造试点,新增“未来工厂”15家、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100家以上。持续提升“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推进中国(杭州)工业互联网小镇建设。
(四)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组织实施工业领域和七大高耗能行业碳达峰专项行动,在推进工业企业节能降碳上打好有效组合拳,加快工业碳效码推广,强化碳效评价结果应用,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实施绿色制造工程,修订绿色低碳工业园区、工厂建设评价导则,力争全年建成省级绿色低碳工业园区10个、工厂100家,建成清洁生产企业685家、节水型企业180家。
(五)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研究制定《浙江省深化实施经济高质量发展“雄鹰行动”计划(2023-2025年)》,迭代实施新一轮“雄鹰行动”计划。制定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指导意见,着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制造业单项冠军之省建设,加快科技型企业的“双倍增”,同时通过“链主+链条”的模式,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提升我省415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力争2022年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0家、省级隐形冠军60家。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做好“启明计划”和海外引才计划,加强卓越工程师培育,更大力度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育。
(六)大力推进企业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技术改造。实施千亿技术改造投资工程,推进万企节能减碳技术改造三年行动。实施制造业投资专项行动,建设项目全周期服务多跨场景应用,扎实推进总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制造业项目548个。推进制造业项目招大引强,力争2022年全省招引落地10亿元以上重大制造业项目100项。充分发挥省产业基金带动作用,联动国家、社会等各类基金,发挥对重大项目招引、落地的支持推动作用。
(七)深化产业链开放合作。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持续跟踪盯引国家新一批重点外资项目清单、省级重点招引大项目,加快浙江投资“单一窗口”应用场景建设。推动部省共建中欧生命健康产业跨境合作平台,吸引国家大健康产业基金在我省投资及孵化项目。开展嘉兴、温州、湖州开展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境内投资)试点。认定并公布第二批30家浙江本土民营跨国公司,鼓励和支持制造业民营龙头企业继续开展跨国并购,对优质并购项目给予财政资金支持。支持企业海外设立高质量加工制造型园区,努力打造内外联动的境外经贸合作区。探索开展对外投资便利化试点;支持企业开拓“一带一路”和RCEP市场。开展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联合支持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产业链联盟发展。
再次感谢你们对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投资处 周肖贝
电 话:0571-87050813,传 真:0571-87058111
邮 编:310007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2022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