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市县动态

绍兴:“腾笼换鸟”打造高质量发展涅槃之路

发布日期:2022-10-11 09:38 信息来源:浙江日报 浏览次数:

九月第一天,浙江省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现场会暨“415X”产业集群推进会在绍兴召开。作为制造业大市,近年来,绍兴市围绕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率先探索“亩均论英雄”“跨域整合”“全域治理”等绍兴经验。特别是近年来,绍兴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接续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省级试点、“双十双百”集群制造行动,打破产业发展“天花板”,走出转型升级“新天地”:连续10年获省“腾笼换鸟”考核先进市,获国务院“2021年度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督查激励……这些荣誉,都是对绍兴锚定高质量、念好“两业”经,走出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智造强市的最好褒奖。在新的赶考路上,绍兴正踔厉奋发,全力创造更大的辉煌。

打破“天花板” 走出“新天地”

7月31日,鸿大印染组团投产暨袍江印染企业原厂区关停退出,这是绍兴全市印染组团集聚提升的收官之作。至此,越城区袍江区域47家印染企业按期顺利实现关停退出,搬迁至柯桥区的五大印染组团全部投产。

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多年前绍兴解答这道考题,痛苦而艰难。那时,印染、化工等曾经让绍兴引以为傲的传统产业,备受“三高”(高耗能、高成本、高污染)困扰,呈现出积重难返的迹象。如果继续靠低价跑量、牺牲环境的方式发展,会越来越没有出路。

新形势下探索发展动能转换路径,考验的是勇气与智慧。绍兴以壮士断腕的勇气,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产业迁徙”之路——将散落在越城区的印染和化工企业分别搬迁至柯桥和上虞的集聚区,这开创了产业跨域整合的全国先河。作为全省唯一的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综合试点,绍兴聚焦印染和化工两大传统产业,运用“市场机制主导+政府因势利导”机制,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作用,不断优化市域生产力布局。

这更是一场涉及思想观念、发展方式、生产方式、体制机制等诸多方面的变革。2018年以来,绍兴提高行业准入标准,攻坚推进越城区印染、化工企业分别向柯桥、上虞跨域集聚。越城区共涉及47家印染企业,其中32家整合成五大组团,向柯桥蓝印小镇搬迁集聚,其余15家就地转型或关停退出;涉及35家化工企业,其中21家整合成18个项目,向上虞杭州湾经开区搬迁集聚,其余14家就地转型或关停退出。

“腾笼”之时波澜四起,“换鸟”之后浴火重生。鸿大印染组团从原先872亩土地集聚为197亩,亩均效益成倍增长;七色彩虹印染组团淘汰了1/3以上旧设备,单位能耗降低了20%以上;国周印染组团选配国际先进设备,大部分设备能效标准达到1、2级……借集聚提升的机会,企业提升了产品设备,增加了经济效益,减少了污染排放,亩均产值、亩均税收均大幅提升,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绍兴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印染、化工企业在集聚过程中,新增技改投资530亿元,执行高于国内行业要求的绿色、安全、环保标准,提升企业工艺、产品、装备,确保集聚项目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跨区域集聚带来了高效益产出。2021年,绍兴印染产业实现增加值217.1亿元,比上年增长37.1%,预计今年可新增产值100亿元,有望实现总量规模、亩均产值、亩均税收全部翻番。

跨域整合也推动了低端块状经济向现代集群提升。数据显示,绍兴市的印染产业集中度从65%提升至80%,并且实现了集中供热、集中供气、集中排污,同时强化了天然纤维印染、特种纤维印染等产业链,增强了现代纺织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传统产业“脱胎换骨”,使生态环境得到了持续改善,2021年,绍兴全市天气优良率达83.8%,70个市控以上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

一腾一换间,引来“俊鸟”产业兴。中芯国际、长电科技、比亚迪新能源等重大牵引性项目密集落户绍兴,新兴产业加速扩容。特别是围绕打造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绍兴已形成全产业链,短短三年产值突破400亿元。

据统计,印染化工两大产业通过跨域整合累计腾退土地10000余亩,净节约土地4000余亩。绍兴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腾退的土地将按照绿色化、高端化、都市化、国际化产业导向转型发展,进一步做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两大产业。

绍兴工业经济的版图,因为传统产业“腾笼换鸟”的一次“撑杆跳”,正在重新描绘。

探索治理“十法” 打造全省工业全域治理示范样板

像耕种农田一样经营工业用地,一块地从“低产”到“高产”,效益增长空间有多大?位于诸暨市陶朱街道的清荣新材料有限公司占地180余亩,2020年实缴税收几乎为零,是一块名副其实的“低产田”。去年以来,街道对该地块进行整治提升,倒逼企业追加投资引入高端新材料项目,2021年企业新增税收超8000万元,亩均税收达42.44万元。

去年以来,绍兴市将工业全域治理作为推进新一轮“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关键举措,制定实施《绍兴市开发区(园区)工业全域治理行动方案》,以超常规力度和举措统筹实施空间腾换与产业跃迁,搭建了“一码管地”工业全域智治平台,累计导入工业用地26.75万亩,工业企业数据2.2万家。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全市上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涌现出了一批典型案例和示范项目,主要探索形成了十种治理模式。

一是城市工业片区有机更新模式。统筹规划工业片区功能定位,对需要实施征收的土地及其上建筑物进行征收回购,以城市片区规划引领优化用地布局。二是连片治理模式。对地理位置临近的低效用地实施归宗整理、连片规划、连片开发。三是园区统一改造模式。园区对符合条件的低效土地(厂房)统一改造,基于现有产业链实施精准招商,提升区域产业链竞争力。四是村级物业整顿模式。针对部分工业强镇村级物业利用率低的现状,对原村级物业进行整体拆除重建,在清退低效企业的同时原地安置优质企业,优先集聚产业链配套项目,提高集体用地效益。五是集中倒逼清退模式。以安全、环保、消防、违章等问题突出、“低散乱污”企业集聚的片区(园区)为重点,开展集中倒逼清退专项整治行动。六是龙头企业自主改造模式。引导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投入改造存量土地(厂房),引入专业机构统一运营,招引落地强链补链项目。七是低效土地回购(租)模式。由国有平台统一回购(租)、统一改造、统一招商,重点招引产业链配套项目,通过签订协议方式管控低效项目违约风险,租金差价和改造费用等由“腾笼换鸟”专项经费兜底。八是高标准二次开发模式。严控存量土地二次开发标准,最大限度放开土地容积率限制,鼓励企业自主改造提高土地容积率,持续提升土地绩效。九是企业自主瘦身模式。对区位临近城区、容积率低、发展潜力不足的企业进行异地安置,通过企业瘦身,集约土地资源。十是余缺资源数字化对接模式。摸排空置土地厂房资源,针对本地企业个性化用地(厂房)需求,开发“项目找地”数字化应用,通过线上对接,打通土地供需流转通道。

得益于对工业全域治理“十法”的不断探索,2021年以来,绍兴市治理各类违法违规企业1663家、低效企业842家,盘活工业用地2.9万亩,利用腾退土地引进项目147个,总投资324.5亿元。

向更高处攀登,谱写崭新华章。下一步,绍兴将围绕建设高水平网络大城市战略目标,继续深化开发区(园区)工业全域治理,紧扣全省“415X”产业集群建设要求,聚焦大项目招引、大企业培育、大品牌建设和企业上市等重要切入口,制定专项行动方案,推动先进制造强市建设。同时将加快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强化“数字+”“绿色+”“服务+”,着力培育新业态,激发新活力,再造新优势。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