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公党省委会:
你委在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第50号提案《加快发展医学人工智能产业 打造生命健康科创高地》收悉。非常感谢你委对我省人工智能产业的关注,提案深入分析了我省发展医学人工智能的基础和优势,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很有前瞻性和必要性。我厅高度重视,经我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医保局、省大数据局、省药监局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我省医学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及特色
近年来,我省人工智能产业保持较快增长,产业发展竞争力评价指数排名全国第四位,位于全国第一梯队。据统计,2020年浙江省拥有人工智能企业721家,实现总营业收入2693亿元。我省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特别是我省人工智能已和医疗、交通、制造、教育等行业深度融合,探索走出了“技术—产业—应用”的融合发展之路。
一是医学人工智能发展势头良好。我省医学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产业先发优势明显。据赛迪顾问统计,截至2020年初全国医疗人工智能企业共约659家以上,其中我省共有企业约72家,占全国比重为10.9%,仅次于北京、广东和上海。我省产业链布局完整,在辅助诊疗等特定领域具有较强竞争特色,形成以杭州为核心,甬温湖多点特色发展,其他城市协同助力的区域分布格局。我省率先布局互联网医疗,成果显著,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加速发展,大量的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快速的在互联网医疗平台实现部署,同时催生医学人工智能产业新生态。
二是产业细分领域特色化发展。我省医学人工智能产业全面发展,在医药研发领域,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细分领域,在重点园区规划布局重大医药产业化项目,打造千亿级医药产业集群;在医学研究领域,2020年,浙江大学医学中心正式启用,围绕疾病研究与预测方向建设生命健康科创高地;在医疗领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早在2016年上线了全国首个公立三甲医院线上院区。2019年浙江省互联网医院平台正式上线,在疫情期间发挥很好作用,据统计平均每天有超过万人接受线上服务。
三是科研创新支撑能力强劲。我省加快推进之江实验室(智能科学与技术)、良渚实验室(系统医学和精准诊治)、西湖实验室(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和湖畔实验室(数据科学与应用)等浙江省实验室建设。微医集团联合浙江大学联合搭建医学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环境,构建中国开放式医疗人工智能平台。我省医院明确把医疗人工智能技术作为重点优先发展方向,2016年起浙江省内多家三级甲等医院开展医疗人工智能探索,从早期集中在肺部疾病和眼部疾病的筛查研究,到向全方位多层次发展和探索更加多元化的智能辅助诊疗应用,延伸浙江省医疗人工智能产业的价值链。
四是加快典型应用场景示范应用。“人工智能+公共卫生”发挥重要作用,涌现出“AI+抗疫”等典型场景。阿里健康、微医集团、医惠科技等一批创新型企业,在医学影像、辅助诊疗、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创新产品。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之江实验室、浙江省智能诊疗设备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端科创平台加快影像设备、微创手术器械、体外诊断、健康监测与医疗大数据等关键技术研发。浙江省“一图一码一指数”精密智控防疫、全民健康信息化基础框架体成为浙江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典型应用,在全国得到推广。
二、有关建议的推进落实情况
围绕你委在《提案》中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我厅会同省级有关部门逐条梳理、认真研究,在推进工作中认真吸纳,抓好推动落实。
(一)关于进一步提升医学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地位。
一是在顶层谋划时将智慧医疗等人工智能应用放在重要地位。2017年,在省政府印发的《浙江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明确“要优先在医疗、金融、商务等领域开展人工智能应用试点”,“要推广应用人工智能治疗新模式新手段,建立快速精准的智能医疗体系”。2019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又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再次提出“要加强人工智能融合应用,加快提高医疗与健康行业智能化水平,推进世界生命健康科创高地建设”。同年,省经信厅和省科技厅联合印发的《浙江省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中也明确“要围绕市场消费热点,优先在智能医疗与健康等领域开展人工智能应用试点示范,进一步拓展市场应用规模”。
二是积极推进医学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应用。近年来,我省把握全球生命健康科技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围绕打造互联网+生命健康科创高地战略目标,推进医学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应用。我省正逐步从“互联网+健康”向“AI+健康”升级,在积极推广自助机挂号、预约挂号分时段诊疗、诊间结算、智慧医疗APP、医药电商、互联网医院、智慧养老等“互联网+健康”服务基础上,进一步在医学影像辅助诊断、虚拟助理、智慧医院、智慧健康装备、医疗大数据管理等“AI+健康”领域涌现出一批领军企业和产品,智能导诊、辅助诊断、虚拟助理等“AI+健康”应用已在浙江众多医院探索应用。
三是建设医学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中心,积极推进医学人工智能先行先试。省卫健委联合省委网信办、省经信厅开展医学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中心建设,包括省人民医院等24家单位列入名单(见附件1),支持并鼓励各单位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智能临床辅助诊疗、医用机器人、智能医疗健康服务等领域开展创新应用,定期组织第三方对各单位人工智能应用成熟度进行评估,适时形成应用效果佳、医患反映好、安全性能高的应用产品名录,助力培育以人工智能新技术为特色的医学人工智能应用生态。
四是夯实医学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基础,打造基于浙江健康云的“健康大脑”。近年来,我省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46312”体系架构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互联互通的基础体系,为探索医学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随着新技术与卫生健康行业的不断融合和省委省政府数字化改革步伐的推进,今年我省基于全省政务一朵云整体框架启动建设浙江健康云,实现计算资源、网络资源、存储资源、安全资源的集约化建设,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群众提供一体化智能化的“健康大脑”数字化基础支撑服务,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边缘计算等新技术在卫生健康领域应用提供孵化场地。目前,依托前期工作基础,已经汇聚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全员人口、医卫资源等基础数据资源,梳理形成省市县三级卫生健康数据资源目录体系,覆盖政务服务、民生服务、行业管理等内容。
(二)关于推动医学人工智能创新平台转化应用。
一是加强医学人工智能基础研究。近年来,通过组织实施“双尖双领”攻关计划,设置人工智能、智能计算、脑机融合、高端医疗器械和IT/BT融合等多个专项,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技术控制力,攻克一批医学人工智能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为我省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我省已在DNA存储、生物计算、类脑智能与人机交互、可编程细胞智能、生物大数据、智能诊疗等领域多个技术点实现突破,达到国内外领先的水平。浙江大学在大型数字化类脑计算芯片研究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在主/被动式脑机接口领域相继完成了全国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控制机械臂、脑控动物以及负性脑状态精准识别等成果。之江实验室建立了多中心智能医学信息平台,研发了国际先进临床数据治理、超大规模电子病历知识图谱、领域最高效多中心临床数据同态加密等技术及工具,实现了一站式、跨机构、无障碍的多中心临床数据深度利用。浙江大学的宫颈癌智能筛查系统敏感度高达99%,已在省内14家医院落地使用。
二是建设医疗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走廊,打造“产学研用”生态平台。加强产学研用全链条设计,以医疗人工智能基础研究为源头,全链条设计重点研发计划、以成果转化为重点的科技惠民项目和创新医疗器械“十百千万”工程,提升“从0到1”的基础研究能力和“从1到N”的产业转化能力,推动科技成果惠及民生。建设一批省级重点研发平台(机构),依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等单位建设医学人工智能领域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见附件2),开展医疗大数据应用技术、重症医学创新诊断及治疗技术、智能创新药物等方面研究探索。深化国内创新合作。多渠道汇聚各类高能创新资源,主动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圈,开展医疗人工智能领域跨区域联合科技攻关和产学研创新合作,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命健康协同创新示范区。深入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国际顶尖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谋划建设一批国际合作载体,集聚一批国际一流的创新人才和团队,联合开展重大项目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支持省内研究机构和企业“走出去”共建联合实验室,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和海外创新孵化中心等国际科技合作载体。
三是搭建测评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浙江创新服务站的作用,做好企业与国家药监局沟通对接的桥梁,让企业能够直接与审评专家进行面对面交流。同时,启动长三角医疗器械检测评价与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筹建国家药监局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实验室。积极与国家药监局等部门沟通联系,共同探索建设区域性医疗人工智能测评公共服务平台。
(三)关于深化改革破除体制障碍。
一是畅通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审评审批通道。近年来,我省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企业呈现快速成长趋势,但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需要经国家药监局注册审批后方能上市,注册资料要求高,注册检验、临床试验、审评审批周期较长,省药监局等部门加强对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企业的帮扶指导,采取针对性有效措施,积极助推产品上市。对于符合国家药监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和《医疗器械优先审批程序》的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省药监局积极引导企业向国家药监局申报相应程序,做好申报资料的初审工作,帮助指导企业完善资料,产品进入相应程序后可享受优先检验、优先审评、优先体系核查等服务,极大加快注册审批进程。
二是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专家库建设和标准制定。全国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于2019年10月正式成立,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任组长,省内多个单位的专家担任成员或观察员。我省积极参与了《深度学习辅助决策医疗器械软件审评要点》《人工智能医疗器械质量要求和评价》《人工智能类医用软件产品分类界定指导原则》等标准文件的制定工作。
三是优化医疗服务项目管理。省医保局根据省委省政府打造“医学高峰”决策部署,于2021年5月,新设立了一批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其中包括骨科机器人辅助操作、神经外科机器人导航辅助、肺结节CT靶重建和结构化报告等人工智能医疗收费项目,促进医疗技术创新发展和临床应用。近期,省医保局将会同相关部门出台《关于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的实施意见》,优先将“医学高峰”建设中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重点学科建设及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纳入新增范围。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认真贯彻实施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决策部署,以及科技部、工信部分别赋予浙江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创新应用先导区的建设试点任务,结合落实《浙江省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浙江省健康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要求,共同推进我省医学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深化应用场景创新示范,促进区域均衡化发展。深入实施新应用示范中心建设,加快建立省内医学人工智能典型应用推广目录,筛选一批发展前景好、优势明显、符合我省实际情况的医学人工智能应用进行重点培育和推广,树立标杆示范作用,逐步形成以先进带后进、全社会积极创新应用的良好态势,促进医学人工智能均衡高效发展。
二是建立医疗数据标准,打造医疗数据共享体系。建立统一的数据联通标准和共享协作机制,推进基础医疗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完善我省医疗人工智能数据质量控制要求,对于数据采集、存储、共享、维护、应用等关键环节中可能产生的数据质量问题进行识别、度量、监控和预警。强化医疗数据安全管理、服务管理、监督管理等体系建设。
三是鼓励开放协同创新,创新医学人工智能业态。在全省形成应用合作网络,发挥人才、资源、数据集聚效应,促进人工智能关键技术产品研发。鼓励医院、企业、科研机构加强交流合作,建立医学人工智能产学研用一体的共建共享机制。重点招引医学影像、语音问诊、医学大数据等领域的核心技术龙头企业,持续吸引具有潜力的AI药物研发、人工智能医学研究、智能医疗机器人等领域的创新企业,构筑人工智能创新主体的生态环绕,打通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环节。
四是构筑创新主体生态,打造生命健康产业高地。围绕杭州滨江高新区、杭州余杭生物医药高新园区、萧山经济开发区、紫金众创小镇等医疗健康产业重要产业载体,以生物科技创新中心、生物产业制造中心和生物数字服务中心建设为抓手,以医学人工智能为创新驱动力量,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生命健康信息技术应用、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积极培育新药创制和医疗器械源头创新、精准医疗全链创新、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融合创新等未来产业,成为我省产业新支柱。
五是强化要素支撑,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鼓励医学院校开设人工智能相关课程,促进跨学科的交流和互动。积极探索产学研联合共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等机构合作开展医学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建设,增强我省本土复合型人才的稳定供给,保障我省医学人工智能产业稳健发展。同时需要关注新技术变革带来的知识结构和交互方式的改变,加强对医务人员地再培训,以适应医疗健康领域的新变化和新模式。
再次感谢你委对我省加快推进医学人工智能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技创处(人工智能处) 陈革
电 话:0571-87058172,传 真:0571-87058111
邮 编:310007
附件:1.浙江省医学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中心名单
2.医学人工智能领域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
室)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2021年10月15日
附件1
浙江省医学人工智能创新应用
示范中心名单
浙江省人民医院、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中山医院、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宁波市北仑区卫生健康局、宁波市鄞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宁波市第一医院、宁波市第二医院、温州市人民医院、德清县卫生健康局、嘉兴市第一医院、绍兴市人民医院、新昌县卫生健康局、金华市中心医院、衢州市人民医院、浙江省台州医院。
附件2
医学人工智能领域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 | ||||||
序号 | 名称 | 依托单位 | 所属地市 | 年份 | 类别 | 研究方向 |
1 | 医学人工智能浙江省工程实验室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 杭州 | 2017 | 省级 | 肺结节、脑出血、甲状腺结节等医学影像辅助诊断系统应用、智慧医院智能物流系统应用、院内智能导航应用、基于语义识别的电子病历质控系统应用、构建重症疑难病医疗设备信息系统集成数据分析的“大屋顶”架构。 |
2 | 医疗大数据应用技术浙江省工程实验室 | 医惠科技有限公司 | 杭州 | 2017 | 省级 | 围绕医疗数据集成、知识集成、信息集成的需求,开展智能感知技术、深度认知技术和精准决策技术三大方向9项核心技术研究,开展医疗大数据应用模式与标准的研究探索,开展医疗大数据相关的应用原型产品研发等研究。 |
3 | 医用植介入材料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 | 国科学院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慈溪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 宁波 | 2019 | 省级 | 针对医用植介入材料产品研发和应用的关键技术瓶颈,重点开展疾病智能诊疗材料、组织工程材料和康复医用材料等的研发与工程化,开展植介入材料和器械的原始创新,突破国外核心技术壁垒,解决临床应用中的关键问题,提高医疗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助力生命健康产业发展。 |
4 | 重症医学创新诊断及治疗技术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 | 浙江医院 | 杭州 | 2020 | 省级 | (1)研发重症疾病创新诊断技术并进行转化; (2)研发基于人工智能的重症疾病治疗技术并进行转化; (3)建设涵盖“省-市-县”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网络的重症医学基础与临床研究与转化数字化平台。 |
5 | 中医“治未病”智慧健康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 | 浙江中医药大学 | 杭州 | 2020 | 省级 | 基于中医治未病理念,以“中医智慧健康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宗旨,根据未病、欲病、已病人群大数据,以智慧预测、智能诊断、智慧治疗、智慧康养为研究方向,助推中医“治未病”智慧健康产业的发展。 |
6 | 智能创新药物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 | 浙江大学智能创新药物研究院 | 杭州 | 2020 | 省级 | 工程中心重点围绕原创新药研发的“卡脖子”问题开展研究,利用新一代人工智能(AI)技术开发构建新药创制过程中必需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基于AI技术的原创新药品种,打造国际领先的AI创新药物研发队伍,培养制药产业亟需的高水平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