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建议提案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关于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湖27号建议的答复 A

发布日期:2022-01-04 14:32 信息来源:省经信厅(省中小企业局) 浏览次数:

周美凤、雷红琴、吴加平、张卫东、胡飞鸽、卢金莲、冯志强代表:

你们在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推进湖嘉一体建设发展战略、加大对茧丝绸一体化经营支持力度的建议》(湖27号)收悉。经与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等会商,现答复如下:

茧丝绸产业是我省的传统优势产业,而湖州、嘉兴两市是我省最大的丝绸面料生产和出口基地,茧丝绸产业已形成了从种桑养蚕、缫丝、织造、印染整理到服装、家纺产品及茧丝绸综合利用的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我省高度重视丝绸产业发展,将丝绸列入十大历史经典产业,并出台了《关于推进丝绸产业传承发展的指导意见》(浙政办发〔2015〕114)予以支持。

一、近年来我省推进茧丝绸发展的主要举措

(一)积极开展规模化集约化蚕桑基地建设

根据商务部关于开展规模化集约化蚕桑示范基地建设的工作部署,我省着力在现存蚕桑主产区建设高起点、高标准、专业化、规模化的优质茧桑生产基地,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促进规模化生产。2018-2020年,中央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共下达给我省6274万元(其中嘉湖两地2357万元),拉动茧丝绸业投资额2.63亿元。我省共增加规模化集约化基地桑园面积(含辐射带动面积)36650亩、工厂化养蚕车间4万平米;三年累计规模化集约化基地(含辐射带动面积)蚕茧产量10096吨,2020年度规模化集约化基地(含辐射带动面积)蚕茧产量占全省蚕茧产量达到20%;茧丝绸蚕农收入增加3168多万元。

(二)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推进蚕桑产业传承创新发展

围绕“稳定基地、巩固优势、提升效益”目标,指导加强优质茧基地建设,推动改变传统生产方式。目前,嘉湖、浙西南两大蚕桑产区,虽规模有所下降,但区域优势仍十分明显,其中,嘉湖产区桑园面积占全省的75.5%、蚕茧产量占78.6%。同时,以改进传统生产技术为主攻方向,加快科技创新,着力推动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研究开发了一批具有市场前景的特色桑、蚕新品种和适用种养技术,为改变传统生产方式提供较强的技术支撑。

(三)积极推进丝绸专业人才培养

推动浙江理工大学申报成立丝绸学院,浙江理工大学新增设的丝绸设计与工程专业于2016年3月成功获批,目前也是全国唯一以“丝绸”命名的相关专业。丝绸学院设立了“丝绸科技与时尚”、“丝绸时尚设计”等课程,加强对设计人才的培养。同时,推动各类组织举办了“丝绸产品设计与创新”培训班、“一带一路”丝绸产业创新高研班、“丝绸制品相关国家标准”培训班、“纺织丝绸标准与产品质量”培训班、“知识产权与丝绸产业发展”培训班,“现代丝绸产品加工与创新设计技术”国际培训班、“中国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织锦技艺传承及创意设计研修班”等多次培训,提升我省丝绸人才队伍的提升。

(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高优势学科国际影响

国际丝绸联盟将秘书处设立在杭州,自2015年10月创始成员大会召开以来,已有来自中国、意大利、法国、瑞士、巴西、波兰、日本、泰国、印度、越南、柬埔寨、缅甸、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乌兹别克斯坦、孟加拉国、老挝和中国香港20个国家和地区的130余家企业和组织加入。联盟目前有副主席单位11家,常务理事单位46家,特别是意大利丝绸协会、法国丝绸协会、巴西丝绸协会、越南蚕桑协会、柬埔寨丝绸行业促进发展委员会等国家级行业组织的加入,使得联盟的影响力辐射到全球丝绸主要地区和领域。2020 年,国际丝绸联盟被国际协会联盟 (UIA)《国际组织年鉴》收录,成为UIA收录的第一家秘书处设在中国的国际丝绸行业组织。今年6月10日,在杭州举办了“2021丝绸可持续发展国际智库论坛”,同期召开了“2021国际丝绸联盟主席会议”。

(五)加强品牌和标准化建设

积极引导企业采用“高档丝绸标志”证明商标,目前已有金富春集团等14家企业拥有中国丝绸协会“高档丝绸标志”证明商标,占全国41%。湖州市政府专门出台政策,对新获得或通过复审的高档丝绸标志认证的,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自2014年9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打造“浙江制造”品牌的意见》发布以来,我省丝绸行业积极响应“浙江制造”品牌建设行动计划,鼓励企业参与“浙江制造”标准制定,完成“浙江制造”品牌认证。 截至2021年5月底,已发布实施的丝绸行业“浙江制造”标准有17项。通过高标准引领高品质,充分发挥丝绸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隐形冠军、单打冠军的“领跑”作用。

(六)推进丝绸特色小镇和丝绸文化时尚产业园建设

湖州丝绸小镇的特色产业为丝绸展示、时尚、旅游。小镇围绕“生产、生活、生态”理念,立足产业、旅游、文化、社区四位一体,面向丝绸现代、时尚与未来,规划六大功能分区,定位集丝绸产业、历史遗存、生态旅游为一体的产城融合的“复合型时尚小镇”。截止到2020年年底已开业蚕花娘娘、翔顺丝绸、吾樾汉服、颖艺湖笔、五色瑞云、摩门文化、金岁织锦等十几个商家,包含丝绸展示、丝绸销售、汉服等各类业态。小镇自创建以来,先后获得“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省特色小镇文化建设示范点”、“省生态文化基地”、《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名录》、4A级旅游景区、“省级生态旅游区”、“省级旅游风情小镇”、“省级非遗小镇”等荣誉。

二、下一步主要工作举措

下一步,我省将着力推进丝绸原料基地建设、丝绸创新发展、名企名品培育、丝绸人才培养以及产业与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续推进规模化集约化蚕桑基地建设

探索总结适合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规模化蚕桑生产模式,特别是全龄饲料工厂化养蚕的经验,以点带面引领全省蚕桑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形成“名企+基地+家庭农场(合作社、规模大户)”等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和模式,打造国内一流全产业链,着力构建高效生态、经营集约、产销一体、功能多元、发展持续的现代蚕业体系。进一步发挥好有关支农专项资金和政策性保险的作用,落实好农业设施用地政策,积极争取建立蚕桑生态补偿机制,实践完善“品牌企业+原料基地+家庭农场(合作社、规模大户)”等产业化模式。加快桑地流转和“三低”桑园、养蚕配套设施提升改造,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升种桑养蚕经济效益。发挥我省种苗优势,实施“走出去”策略,加快开辟国内外市场,拓展蚕桑产业发展空间。

(二)推进丝绸技术和设计创新

加强丝绸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推进工厂化养蚕、桑蚕新品种繁育、丝绸智能制造、印染后整理等技术装备研发,依托有条件的丝绸企业创建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等对丝绸核心技术装备予以攻关。加快引进一批国内外高端设计人才和团队,提升丝绸创新设计能力和文化含量。加强茧丝绸资源综合利用,按照市场需求开发以茧丝绸为原料的食品、化妆品、医疗用品、丝绸混纺交织品等新产品及旅游商品。鼓励企业生产更多有文化含量的丝绸产品。

(三)加强丝绸品牌建设

通过建立和完善品牌公共服务体系、实施品牌培育重点工程等措施,积极培育品牌,加快“高档丝绸标志”的推广,引导品牌企业实施商标国际化战略,加强对品牌企业国际商标注册的指导和培训,支持品牌企业参加海外展会,鼓励品牌企业在海外投资建设丝绸生产、加工基地及专业市场,满足丝绸产品本地化需求,提升品牌海外知名度。充分挖掘和保护民间丝绸工艺和传统技艺,做好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积极推动丝绸文化与产业相融合的产业集群建设,加强丝绸文化国际推广,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丝绸文化,提升丝绸产业文化价值。

(四)推进产业和文化融合发展

一是保护和挖掘丝绸文化。加强对钱山漾遗址、桑基鱼塘、蚕花节(庙会)、蚕桑丝织传统技艺等丝绸历史文化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丝绸老字号企业的保护。深入挖掘丝绸文化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将历史文化信息全方位渗透到产品设计、生产、销售以及产业平台建设中,提升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二是继续支持湖州丝绸小镇建设。进一步完善全产业链模式时注重植入新元素,让小镇产业在孵化、研发、生产、人才等多个产业链节点上因时而变,顺势而为,做到高端要素的汇聚与融合。三是推进实施一批丝绸文化旅游项目。围绕丝绸产业传承保护,重点实施一批丝绸产业文化交流、工业旅游、遗址保护、文化宣传、技艺传承等项目,着力提升我省丝绸产业在国内外的文化影响力。

(五)专项资金鼓励引导创新发展

利用国家茧丝绸发展专项资金,组织实施丝绸产业创新发展项目。围绕丝绸产业技术创新和制造模式创新、营销模式创新,重点在大力发展深加工、精加工、高附加值产品,重点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行业技术装备水平,丝绸产品实现多元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不断增强行业可持续发展后劲。

非常感谢你们对我省茧丝绸产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消费品工业处  施慧萍

电  话:0571-87058219,传  真:0571-87058111

编  码:310007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2021年6月28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