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市县动态

嘉兴:在高质量发展中打造均衡富庶先行地

发布日期:2021-06-17 16:10 信息来源:浙江日报 浏览次数:

嘉兴,在跨越发展中擦亮均衡富庶发展的新名片。

一组数据令人欣喜:截至2020年,嘉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7年列浙江省第一;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61∶1,城乡差距为浙江省最小。高水平的均衡,离不开高质量的发展。

阔步迈向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2020年,嘉兴财政收入跨入千亿门槛,经济总量(GDP)突破550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存贷款双破万亿大关。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嘉兴确立践行首位战略“12410”总体思路:“1”就是一个首位战略,即坚定不移把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引领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首位战略;“2”就是坚决完成“全省接轨上海的‘桥头堡’、承接上海辐射的‘门户’”两大历史使命;“4”就是“三城一地”的城市发展定位,即通过打造长三角核心区枢纽型中心城市、面向未来创新活力新城、国际化品质江南水乡文化名城、开放协同高质量发展示范地,把嘉兴建设成为长三角城市群、杭州湾北岸强劲活跃的璀璨明珠;“10”即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产业平台、现代产业体系等“十大抓手”。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嘉兴全市上下凝心聚力,连续两年获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等奖,两年累计获省奖补资金1.34亿元,形成了全市域、全方位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良好局面。

在海宁天通瑞宏科技的展厅内,陈列着一个射频领域的核心元器件滤波器,这颗比芝麻还小的器件,是手机处理信号的关键。三年成势,如今泛半导体产业生态链为嘉兴海宁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动能。“这里产业集聚度好,地理位置优越,创业投资成本适中,最重要的是发展机会多。”浙江芯晖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兆明说。

目前,嘉兴市规上企业已有6000多家,伴随工业的发展,第三产业也迅速发展起来,比如,就金融服务而言,去年存贷款余额双双超过1万亿元,在全国排名前列。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阔步迈向高质量发展,嘉兴想象空间巨大。

到2025年,嘉兴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将取得实质性进展,地区生产总值在2018年基础上力争实现翻番;“桥头堡”和“门户”作用有效发挥,与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全面增强,与沪杭通勤化交通基本实现。

到2035年,跨区域共建共享将全面建立,统一开放市场更趋完善,与沪杭甬苏通勤化的交通体系更加便捷,沪嘉、杭嘉、嘉湖、甬嘉一体化水平显著提升。

共建共享幸福生活

城在乡中,乡在城里。

2004年起,作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先行之地,嘉兴因势利导,走出了一条新型城镇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双轮驱动、生产生活生态相互融合、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

南湖区凤桥镇新民村村民俞卫军最近盘点了一年收成,喜笑颜开。2020年,他家靠种葡萄、打工、农机服务,年收入超过40万元。家里有房、出门有车、收入稳定、配套完善……俞卫军家的幸福生活,是嘉兴统筹城乡发展的缩影。

如今在嘉兴,城乡二元鸿沟慢慢消弭,奏响了一曲新时代的田园牧歌。南京农业大学硕士毕业后,嵇凌只身来到桐乡市崇福农创园,培育铁线莲、安酷杜鹃等植物,开展线上推广。短短半年,他就吸粉6万多,每月收入过万元。

不止嵇凌,还有100多名高校毕业生来此创业就业。4年来,这里已孵化出全国规模较大的食虫草基地等30多个项目。眼下,附近100多名村民长期为创客当帮工,每月能领2000多元工资。

在平湖广陈镇,4个村镶嵌在18平方公里的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内。这里一派生机:一个个大棚内温度、湿度自动控制,一台台无人机忙着浇水施肥。三年来,20余个新型农业项目在这里落地。在嘉兴,农业经济开发区已实现县(市、区)全覆盖,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强镇建设。近三年,仅嘉兴市级财政就安排1.64亿元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现强村弱村协同发展。目前,嘉兴全市858个村实现村级年经常性收入超百万元全覆盖。

树荫下,73岁的嘉善县姚庄镇横港村村民马阿姨正和邻居闲话家常,她感叹,现在日子越来越富裕了。这几年,横港村通过“飞地抱团”、发展乡村旅游,村集体收入从2013年的30万元增加到2020年的176万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42万元增加到4.19万元。

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眼下,马阿姨所在的横港村已经是乡村旅游网红村。与游客打交道多了,马阿姨衡量幸福的标准也从“钞票多不多”变成了生活质量高不高、村集体强不强:“我翻修了出租的房子,房前屋后打扫下,菜不种了,种些花,房租价格也能要高点,而且还跟我们村的环境匹配,我们村集体强大了,我们脸上也有光。”

2013年,嘉兴在全省首创“飞地抱团”助力经济薄弱村“摘帽”。每个薄弱村将各类用地指标集聚,“飞地”置换到工业园区等地,共建项目获分红收益。目前全市已建成“飞地抱团”项目110个,涉及1342村次,收益率达8%至12%。

眼下,嘉兴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交通网络、供电、供水、供网实现城乡一体,农村公路密度居浙江第一,所有镇(街道)15分钟均可上高速。

率先在全国实现“村村通公交”、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满堂红”、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图书馆和文化馆城乡总分馆模式、优质医疗资源“双下沉、两提升”、县域医共体建设等成为浙江、全国的样板。

以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激活农村各类资源要素,促进农村产权市场化流转。率先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创新发展“新仓经验”,率先建立农合联组织体系。首创“飞地抱团”模式,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壮大。

在城乡间诗意生活

推进共同富裕,不单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更体现在民生福祉的全面提升上。

这几年,嘉兴坚持“城乡一体、普惠均等”的原则,构建了覆盖城乡、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时围绕建设和谐幸福城,在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增进人民福祉上取得重大进展。

事实上,早在2004年,嘉兴就率先制定了《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成为中国率先制订出台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设区市;2008年,嘉兴被列为浙江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位于秀洲区新塍镇的潘家浜村是个“网红村”,每逢双休或节假日,一拨接一拨的游客纷涌而至,感受江南水乡农村的独特魅力。但在几年前,潘家浜村还是另一幅光景,该村100多户村民有近七成以养猪为生,村中河道污染严重,臭味扑鼻。2014年起,潘家浜村开始实施生猪减量提质工作,拆除违章猪棚。

水乡嘉兴,曾因水而痛。十年前,嘉兴劣Ⅴ类水体多达74%,Ⅲ类水体几乎绝迹,在2011年全省水环境考核中,嘉兴是唯一一个交接断面水质考核不合格的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生猪养殖。

2013年,嘉兴开始着手推进生猪退养工作,至2016年7月,全市共拆除违建猪舍1600多万平方米,生猪存栏量下降到目前的20万头以内,实现100%规模化养殖。如今,昔日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村庄,都转身变成了乡村旅游打卡点。

近年来,嘉兴持续推进碧水、蓝天、净土、清废“四大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去年国控三类及以上水质断面比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提升分值连续两年全省第一。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市民宜居度也不断提升。在海盐县望海街道北荡社区,居民韩章伟经常到“百姓健身房”打篮球。这里跑步机、乒乓球桌、飞镖场地一应俱全。韩章伟说,以前想运动只能开车十几分钟去城里,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健身。

而在桐乡市洲泉镇,村民梁新会从一次“家门口”的求医之旅中感受到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方便。去年,梁新会68岁的母亲右腿骨折,原本想在镇卫生院简单治疗后再转诊上级医院。但经过一个星期左右的诊治,她彻底打消了念头:“现在杭州的医生每个星期都会过来,家门口就能挂上专家号。”

多年来,民生支出占市县两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八成,更多公共财政资源被投向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领域,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提供更充分、更均等的公共服务。

当前的嘉兴,已经成为浙江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区,成为富庶均衡发展的先行地。一个充满创新活力的嘉兴,正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冉冉升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