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科技先行。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考验,刚刚商用不久的5G在这场疫情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5G﹢远程医疗到5G﹢AI机器人,通过与其他技术的深度融合,多种让人耳目一新的5G﹢战“疫”应用吹响了防控疫情的冲锋号。此外,5G远程办公、远程教育等信息通信技术正助力实现抗击疫情和恢复生产两不误:中小学生可通过线上数字化空间学习,做到停课不停学;企业员工通过云平台在线办公、召开视频电话会议等。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通知,部署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工作,要求各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通信管理局等有关单位,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支持疫情科学防控、加快企业复工复产以及强化服务保障。在各行业各部门,以5G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新技术的有效应用为保障生产逐步恢复、减少人群聚集、阻断疫情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抗击疫情增添了信心和底气。
5G﹢医疗开启疫情急救“加速度”
5G﹢医疗作为5G的重要应用场景,在过去一年涌现出各种案例。而此次的疫情堪称5G技术进入医疗行业应用的重要转折点,5G﹢医疗从“试验阶段”走向“临床阶段”。
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充分调动电信运营商、信息服务商、行业协会等发挥综合优势和重要作用,注重运用信息化手段助力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其中,河南移动针对医疗机构的需求,完成全省147家定点医院隔离病区医疗专线及5G网络建设任务,将全省所有定点医院588条专线纳入重点保护,服务全省各级疫情防控重点单位2500多家、防疫一线人员30万人,全面覆盖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和全部定点医院隔离病区远程医疗接入口;同时还搭建了全国首个5G移动智慧医疗专网,满足疫情防治远程会诊的高可靠、低延时、大带宽网络需求。
在安徽,安徽电信支持的5G会诊平台已接入医院95家,实现了实时多方高清视频交互,对新冠肺炎等进行会诊,病情资料实时查看调阅,三天内完成多方会诊8次,会诊时长超过20小时。安徽移动携手华为助力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火速开通5G网络,提供远程视频会诊服务,现场实测下载速率达到1Gbps以上,满足4K高清视频回传需求,极大地提升救治效率,缓解阜阳医疗资源紧张的局面。
日前,依托中国联通5G网络和医疗云平台,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董家鸿院士、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谢灿茂教授,与武汉雷神山医院的医疗队进行了一场重症病例的远程会诊。此次远程会诊对于跨地域的多学科会诊尚属首次,其中5G远程CT是疫情中5G技术结合医疗远程诊疗需求实现的最新应用。北京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借助中国电信5G技术与远程医疗云平台,实现了针对发热门诊病例的多方5G远程会诊,实实在在将新技术应用到疫情防控一线。随着疫情阻击战的推进,5G技术有望更广泛地应用于远程医疗的各种场景之中,为医务人员更安全、更高效救治病患保驾护航。
5G﹢人工智能现身战“疫”前线
“213号房的客人,您的菜在第二层桌台,请取餐!您可以开动了,更多美食马上送到!”客人只要在送餐机器人屏幕上点击“完成”,就完成了一次送餐。近期,这个场景出现在广州越秀的部分隔离酒店,机器人成为防疫战役中备受关注的“小网红”。
从2月11日起,广州联通与越秀区科工信局联合推出的5G﹢AI送餐机器人项目正式启动,目前已在广州市内部分隔离酒店投入运营。该机器人代替人工,为隔离人群提供全自主“免接触式”餐饮、日用品、药品等必需品的服务,不仅可以阻断“人传人”新冠肺炎传染链条,从而降低交叉感染,减小隔离区内部病毒传播的可能性,还可以最大化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减少一次性防护物资消耗。
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典型代表,人工智能技术在此次疫情防控各个领域都发挥着积极作用。近日,多台5G智能医护机器人走进武汉协和医院、同济天佑医院。它们帮助医护人员执行导诊、消毒、清洁和送药等工作,助力病区医护人员减少交叉感染,提升病区隔离管控水平。据了解,在5G网络的支撑下,目前,多家科技企业的智能医护机器人已经在湖北、上海、山东、甘肃、广西、河南、江苏、新疆等地医院及卫生服务中心推广应用,主要进行病人导诊问询、挂号诊疗等工作。
除了智能机器人,在提高病毒检测效率、加快药物研发进程和疫情风险防控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挖掘。
阿里巴巴利用AI、云计算等技术强项,积极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目前阿里AI算法已助力诊断新冠肺炎患者。由阿里巴巴达摩院和浙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机构研发的新冠肺炎检测分析平台,将原来常规人工需要12小时才能确诊的病例缩短至2小时,大幅提高了确诊速度和准确率。疫情期间,这一平台还向全球公共科研机构免费开放一切AI算力,以加速本次新冠肺炎新药和疫苗研发。
长沙地铁启用的AI高科技红外线测温系统,在无须改变现有客流通行方式的情况下,“佳都AI智能体温人脸追踪监测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利用“AI﹢红外热成像”技术,通过前端红外线相机鉴别出人群中每个人的温度,测温最大距离达到6米,有效避免接触传染,实现公共场所“无接触式远距”体温监测,筑起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此外,该检测系统还能对未戴口罩的乘客精准识别并自动报警。同时,支持后台实现非接触式监控、信息挖掘和数据分析,可根据政府相关部门实际的疫情防控需求,实现相关业务联动、预案启动和风险防控。
医用机器人、物流机器人、智能测温系统等智能设备纷纷现身战“疫”前线,在5G网络的加持下,这些智能医用硬件有效满足了疫情下的多种医患需求,提高了防控工作的效率与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