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省经信工作要点

发布日期:2020-03-26 17:39 信息来源:政法处 浏览次数:

(一)聚力稳增长,确保工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把稳增长的落脚点建立在稳企业上,重点稳住制造业企业、稳住民营企业。一是减轻企业负担。全面落实已有的企业减负降本政策,重点落实好国家更大规模减税和更明显降费政策措施,出台新一批企业减负降本政策,开展“清理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专项活动,开展违规涉企保证金清理返还工作,力争全年减轻企业负担1500亿元以上。二是扩大工业投资。组织实施“千亿数字化改造重点项目计划”,落实5000项重点项目,力争完成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投资1500亿元。组织实施“百项万亿”重大制造业项目计划,力争完成重大制造业项目投资1000亿元。加强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继续实施好18个县(市、区)振兴实体经济(传统产业改造)专项激励政策。认真做好对接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和省数字经济产业投资基金的工作,牵头设立重大项目的定向基金,形成推动重大项目落地的机制。三是拓展产品市场。积极推广“淘工厂”“网易严选”等新模式,大力发展工业电子商务,实施工信部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完善重点对美进出口企业运行监测体系,加强重点行业、企业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支持企业挖掘替代性国际市场。四是防范企业风险。滚动做实困难企业帮扶“白名单”,分级分类开展企业帮扶工作,制定“一企一策”帮扶方案。重点通过采取延长还款期限,改变还本付息方式等债务重组方式,积极化解企业资金链担保链风险。指导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加快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五是加强民营企业服务。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深化服务民营企业活动,完善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融资服务体系,建立重大调控政策征求企业家意见的制度,研究起草《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组织开展《浙江省企业权益保护规定》督察评估,切实保护企业家的合法权益。

(二)聚力数字赋能,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全面实施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积极争创国家数字经济示范省。一是统筹全省数字经济发展。制定出台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浙江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立法,办好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适时召开首届世界数字经济大会。推动实施数字经济“三区三中心”行动方案,加快建设数字大湾区、移动支付之省和“城市大脑”等一批标志性工程。推动各地结合实际实施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支持杭州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建设乌镇国家互联网创新发展综合试验区。二是实施数字产业化提升工程。推动设立100亿元的省数字经济产业投资基金,组织实施100个数字化重大项目,扶持100家数字骨干企业。制定实施《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布局建设5家以上省级人工智能创新平台,打造人工智能创新高地。实施集成电路“强芯”行动,推进杭州“芯火”创新基地和省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建设。实施软件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加快杭州国际级软件名城创建,推进工业技术软件化,培育万款工业APP,力争软件业务收入增长15%以上。三是实施产业数字化转型工程。深化“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推进“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提升supET平台基础服务能力,新培育30家以上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10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与supET平台对接合作。探索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争取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项目和试点示范项目,增强工业互联网安全服务能力,加快推进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打造100个“无人车间”“无人工厂”,推进100个园区数字化改造。继续实施“企业上云”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年底累计上云企业34万家。四是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升级。加快5G网络规模试点和应用示范步伐,开展5G试商用。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深入实施“云上浙江”“宽带浙江”“泛在浙江”行动,优化大数据中心布局建设,提升三网融合应用和内容供给能力,加快部署窄带物联网。加快“城市大脑”建设,推进杭州、宁波、嘉兴等建设“城市大脑”、新型智慧城市,加快湖州、衢州、德清“城市大脑”建设示范试点,推动“城市大脑”向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领域拓展。做好无线电保障工作。强化无线电频谱资源管理,加强5G网试商用过程的频率协调,做好无线电保障。

(三)聚力创新引领,进一步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提升产业链水平。一是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实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加强军民融合技术的推广利用,梳理一批重点产业链“卡脖子”核心技术和短板装备,推动各方力量集中攻坚。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及能级提升,新创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5家左右,新建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30家,新培育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0家。推进高端装备“双百”突破工程,实施首台(套)产品和“浙江制造精品”首购制度,完善首台(套)产品保险补偿机制,新培育推广首台(套)产品200项以上。加快研制推广一批制造业领域标准。二是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加快发展生物经济,研究制定生物经济发展纲要。实施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积极推进国家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申报创建工作,深化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试点。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推进整零协同,支持龙头企业强化浙江基地的核心地位,加快建设汽车产业强省。加快发展时尚产业,制定分行业自主品牌培育计划,拓展新兴时尚产品。三是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制定实施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行动方案,提升发展信息技术、融资租赁、现代物流、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数字化服务型制造,培育30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力争示范企业(平台)服务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20%。大力发展工业设计产业,开展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培育创建工作,争创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办好第四届中国设计智造大奖。四是加强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围绕理念转型、目标转型、政策转型,聚焦数字经济,探索以产业为载体,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建立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完善产才融合工作机制。探索建立全省域多元化的企业家综合评价工作体系,推进工程系列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制度改革。

(四)聚力提质增效,全面深化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围绕“三个全面”,推进“五大转型”,加快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力争重点传统制造业技术(研究)开发费、新产品产值均增长10%以上。一是推进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试点。深化绍兴市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综合试点,推动印染、化工、电镀“集聚式”升级。深化17个行业、35个县(市、区)分行业省级试点,深入开展“质量效益、产业集群、龙头企业”三维度对标提升活动,选树100家典型企业,招引100个典型项目,形成100个典型做法,加快创建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先行区、示范区。二是推进智能化改造。开展“十百千万”智能化技术改造行动,实施分行业智能化技术改造、百项智能制造新模式示范应用、千项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万企智能化技术改造诊断,新增工业机器人应用17000台。深化重点企业智能制造新模式试点示范,推广面向块状经济、中小企业的智能制造“新昌模式”,培育一批智能制造一体化服务企业、系统集成方案和解决方案供应商,搭建专业诊断及服务机构,累计培育省级智能化改造工程技术服务公司130家。三是推进绿色化改造。积极打好工业污染防治攻坚战。制定实施绿色制造行动计划,创建一批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全面推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加大“双超”“双有”及高能耗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力度,加强节能、节水、环保等领域的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加快推动节能环保制造业和新能源产业发展,落实再生资源转型升级指导意见,实施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试点方案,探索废旧动力电池市场化交易模式。四是推进去产能。充分利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淘汰1000家企业的落后和严重过剩产能,整治10000家“低散乱”企业(作坊),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0万亩,腾出用能100万吨标煤。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

(五)聚力主体升级,增强市场主体和产业平台竞争力。发挥企业主观能动性,培育更多优质企业,推动产业平台能级提升,切实增强企业和平台竞争力。一是实施“雄鹰行动”。落实《关于实施雄鹰行动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一流企业的通知》,聚焦重点产业,以年营业收入100亿元以上,主导产品或服务市场占有率国内前三、世界前列为主要标准,遴选50家左右企业纳入“雄鹰行动”培育库。实行“一企一策”政策,加快培育形成一批本土跨国公司。落实《关于进一步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支持企业强强联合,鼓励优势企业参与盘活困难企业优质资产,推动企业综合竞争力提升。二是实施“雏鹰行动”。落实《关于开展“雏鹰行动”培育隐形冠军的实施意见》,遴选一批创新型、科技型、成长型的优质中小微企业,建立“雏鹰行动”企业培育库,形成“小升规”—“隐形冠军”—“单项冠军”的梯度培育机制,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提升中小微企业专业化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新增“小升规”企业2500家,培育“隐形冠军”“单项冠军”企业40家。三是建设提升小微企业园。建设提升小微企业园200个,推动20000家小微企业入园集聚。加强小微企业园建设规划布局,推进20个试点县(市、区)小微企业园建设提升工作,试点开展绩效评价和星级评定,创建一批特色示范园区。建立小微企业园信息管理系统,推动数字化园区建设,建成20个数字化示范园。开展“百园万企”专项服务活动,提升小微企业园运营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四是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制定出台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政策文件,着力打造数字安防、现代纺织、汽车制造、绿色石化四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争取1-2个跻身国家重点培育世界一流产业集群名单。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高新区、高技术产业园等平台,培育一批产值超千亿元、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优势制造业集群。推动开发区(园区)有机更新,打造人工智能、互联网、机器人等领域具有国际水准的专项产业基地。

(六)聚力改革开放,激发制造业企业发展活力。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推动经信领域改革开放走深走实,激发制造业企业发展活力。一是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数字经信”建设为抓手,推进协同办公平台、网上审批服务平台向市县延伸,实现全省经信系统信息孤岛100%全打通、资源数据100%全共享、网上办事100%全覆盖,实现“掌上办事、移动办公”。推进投资管理改革创新,完善以项目备案为基础的全省工业投资重点项目信息服务系统,巩固技改项目备案权限省级“零保留”成果。二是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完善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工作,全面启动服务业企业、开发区(园区)、特色小镇、小微企业园的“亩均效益”评价工作,分领域分行业实施“亩均效益”领跑者行动,制定制造业行业新增项目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规范指南,力争今年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亩均增加值增长均超过7%。依法依规推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推动落实用地、用能、排污等要素分配与市县“亩均效益”绩效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迭代优化“亩均论英雄”大数据平台。改造提升5000家亩均税收1万元以下低效企业。三是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进长三角数字经济产业链协作、产业生态构筑、应用示范推广等方面合作,共同打造世界级数字经济创新高地。协同开展长三角5G规模组网和应用示范,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演进升级,协调推动数据中心布局,联合建设量子通信保密干线网,建立一体化的卫星定位基准服务系统。协同推进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建设,促进“城市大脑”在长三角城市群的应用,开展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示范应用,共筑智能互联发展生态。四是加强全球精准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境外工业部门、行业协会、投资促进机构的联系,搭建信息服务平台。用好世界互联网大会、世界浙商大会等活动平台,针对性开展主题对接会。围绕产业链布局,精准推进一批重大制造业项目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全球化布局。继续高标准做好东西部扶贫、对口支援、山海协作、结对帮扶等工作。

(七)强化党的领导,打造忠诚担当清廉有为的经信队伍。进一步强化党的领导,大力推进“清廉经信”建设,打造一支忠诚担当、清廉有为的经信队伍。一是强化政治统领和理论武装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坚决维护”。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抓紧抓实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并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懂弄通做实上狠下功夫,贯穿到制定政策、部署任务、推进工作的各个环节。二是强化主体责任和作风建设。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巩固巡视整改成果,深化“正风肃纪全覆盖”专项行动,持续推进“两规范一加强”,强化内部审计监督,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制定落实“清廉经信”建设实施意见,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持续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作风问题整治,落实好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三是强化学习调研和大抓落实。把开展“三服务”活动作为深化“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的主抓手,完善“联系市县、联系平台、联系企业、联系项目”制度,多出一些管用的实招、硬招、新招,把重大战略、重大政策、重大任务落到实处加强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和专业理论的学习,把调查研究贯穿作出决策、推进工作、破解难题全过程,提出一批有针对性、有价值的对策建议和工作举措。四是强化责任担当和开拓创新。深入实施“党建强基”工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开展“建设清廉机关、创建模范机关”活动,切实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大力营造鼓励和支持干部改革创新、敢于担当的良好氛围。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