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热点专题 > 亩均论英雄 > 经验交流

江北区“三提升”打造“亩均论英雄”新高地

发布日期:2020-03-24 11:02 信息来源:产业处 浏览次数:

近年来,宁波市江北区围绕“亩均论英雄”指挥棒,通过提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智能化普及率,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今年4月底,江北区在省政府确定的“亩均论英雄”改革工作区县(市)激励对象评分中获得全省最高分。其主要做法是:

一、提升土地产出率,变土地存量为发展增量

一是健全新增项目准入机制。以引进高亩产企业和项目作为首要目标,全面推广“标准地”制度,在土地招拍挂前对拟出让土地的产业准入、投资强度、亩均税收、环境影响、能耗等级、建设指标、安全标准等20项指标进行标准制定,将亩均产出不达标、能耗消耗过高、研发能力欠缺的项目,列入选商选资“负面清单”。如江北区工业区对新引进企业实行预审制,新注册企业必须符合税收、环保、负面清单管理等方面要求的前提下,方可签订协议,截至目前已有20家企业签署了项目承诺书。

二是建立企业综合评价机制。先后出台《关于完善江北区企业综合评价办法的实施意见》和《江北区深化工业“亩均论英雄”改革实施方案》,以亩均税收、亩均工业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等六大指标为主,对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占地5亩(含)以上的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得分从高到低,将企业分为A(优先发展)、B(鼓励提升)、C(监管调控)、D(落后整治)四大类。

三是构建正向激励机制。对投资强度高、科技含量高、投入产出大的优势企业容积率不设上限,鼓励企业向空间要土地,并优先保障企业用地、用电和财政扶持资金,推动资源要素集聚。如宁波康赛妮公司面对土地资源的日趋紧缺问题,将原建筑面积为6000多平方米的老旧厂房拆除,改建为建筑面积达3.2万平方米的6层厂房,并在新建厂房下开挖地下车库,向空间要土地。

二、提升资源利用率,变盘活土地为激活经济

一是摸清家底,建立“大数据”管理系统。对全区注册登记的1321家工业企业亩均税收、闲置土地厂房等基本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并登记造册,实现全区1366宗、22942亩工业用地的“图数结合”,实时动态掌握全区存量用地利用情况、功能定位、改造时序等要素。如该区针对空余厂房闲置的企业,通过“江北智造”资源共享移动平台,定期推送厂房需求对接动态信息,目前已促成25家企业通过平台成功租赁厂房24000平方米。

二是二次开发,推进空间裂变发展。探索存量土地分割出让机制和流转流程,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并购、转让、租赁等形式,利用周边闲置土地、厂房资源、盘活土地存量,实现产业升级和产值增加。同时,对规划用途调整、安全生产不过关、环保质量不达标、以及利用粗放、布局散乱的存量建设用地,通过协商收回、协议置换和收购储备等三种方式,实施地块“二次开发”。如江北区亩均税收较高的A类企业瑞孚工业集团收购亩均税收较低的C类企业宁波圣莱达电器股份有限公司5.3万平方米厂房近80亩土地,推动低效闲置资源向优势企业流转。

三是反向倒逼,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对综合评价中的C、D类企业,通过不予安排新增工业用地,不予享受区财政扶持政策等倒逼措施进行重点整治,着力推进落后产能淘汰。近两年以来,江北区工业区共淘汰散乱污企业252家,盘活低效闲置资源476亩,新腾面积21.4万平方米,盘活闲置厂房18万平方米。如天荣薄板地块因企业经营问题变为低效企业租赁集聚地,工业区引入万科集团进行推倒重建,仅3个月时间便完成对该地块近3万平方米违章建设的全拆除、48家低效企业的全淘汰,计划建设总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集研发、生产、办公、商业配套于一体的万科江北科创园,目前已开工建设。

三、提升智能化普及率,降本增效促升级

一是实施创新引领“亩均效益”行动。修订新版工业“三十强”、“小巨人”和“新锐企业”评选办法等,鼓励企业加大R&D投入、提高单位面积资源要素产出,提高产品附加值。如国内安防行业龙头赛特威尔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确保每年销售额不低于4%投入到研发中,持续的创新投入让赛特威尔在8年内迅速崛起,依托提升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实现了“亩均效益”全面提升,去年销售收入逾2.4亿元,亩均税收居全区前列。

二是智能化技改,增强企业造血功能。针对发展前景较好但产出率偏低或产能不足的工业企业,通过引导企业对标先进、补齐短板,加强技术、管理、制造方式、商业模式等创新,加快“亩均效益”提档升级。如宁波赛嘉电器有限公司成立设计部门,研发团队由成立之初的2人增至64人,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6%以上,高于全区平均水平3倍。同时,该公司近年来不断采购自动化设备,并组建生产自动化专业团队,每年自动化投入预算为200万元。目前已采购自动化与半自动化设备50余台,设备有效利用率高达93%,月产量由2015年10万件提高至目前的60万件。

三是实施创新投入增量工程。在全市率先开展科技创新“三清零”行动,即力争到2020年,全面清零“无R&D(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无发明专利、无研发机构”规上企业,力争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有发明专利企业比例达九成、有R&D活动企业比例在80%以上的目标。目前,该规上工业企业创新覆盖率达到74%,全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2721件,今年1-4月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5.8亿元,增长0.9%。预计全年R&D投入占GDP比重2.92%。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