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热点专题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学习参考资料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浙江精神”的重要论述

发布日期:2019-07-15 19:32 信息来源:机关党委 浏览次数:

来源:学习强国浙江学习平台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浙江人民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浙江老百姓聪明,干部精明,出的招数很高明。其背后是浙江的人文优势,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浙江精神”在起作用。早在10万年前,浙江大地就有原始人类活动的足迹。“建德人”化石的出土,证明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祖先在这里繁衍生息。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6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和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有力地证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特别是东晋后,中原文化与吴越文化逐渐融合;南宋时,杭州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浙江历来人才辈出,在我国见诸经传的文化名人中,浙江籍的就逾千人,约占全国的1/6;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两院”院士(学部委员)中,浙江籍的占了近1/5;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更以善闯天下著称,浙江籍的各类人员遍布中国、遍布世界。浙江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洋溢着浓郁的经济脉息。与“钱塘自古繁华”相适应,古代浙江许多伟大的思想家也都倡导义利并重、注重工商的思想,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独树一帜,而且深深地影响着浙江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成为浙江思想文化的重要源泉。宋代“永康学派”代表人物陈亮提出“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叶适提出“通商惠工,皆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主张农商相补,反对义利两分。明末大思想家黄宗羲则第一次明确提出“工商皆本”,反对歧视商业的观念。浙江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融会了多元文化的精神特质,兼具内陆文化与海洋文化之长处,融合了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之精髓,反映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激荡。浙江人生活在“山海并利”的环境里,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熏陶,因此表现出既有山的韧劲,又有海的胸襟;既具内陆文化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优点,又有海洋文化敢于开拓、勇于冒险的胆气。浙江人的这种“文化基因”,一旦遇到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必然“一有雨露就发芽,一有阳光就灿烂”,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极大地推动浙江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其最鲜明的当代表现,就是孕育和造就了“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

(摘自2003年7月10日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作报告时的插话)

·习近平2003年7月18日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省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文化的力量是民族生存和强大的根本力量。中华民族历史悠久、饱经沧桑,几分几合,几遭侵略,都不能被分裂和消亡,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浙江是文物之邦,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文化名人群星璀璨,文化精品琳琅满目,文化样式异彩纷呈,文化传统绵延不绝,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也有力地促进了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在政策并无特殊、陆域资源并不丰富的情况下,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好最快的省份之一,其深层原因,就在于文化的力量,在于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于浙江能够较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文化传统,在于浙江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人文精神。

“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是浙江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浙江自古就有义利并重、农商并举的文化传统。这种地域文化哺育了浙江人特别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成为发展市场经济的精神动力。“义利并重”的价值观念和“工商皆本”的文化传统,孕育了浙江人的经商意识和务实性格;先天不足的资源条件和人口密集的生存压力,造就了浙江人的自强意识和拼搏精神;对外交往的悠久历史和多样文化的相互激荡,塑造了浙江人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百工之乡”的产业传统和尊师重教的文化积淀,哺育了浙江人的专业技能和聪明才智。

(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习近平2003年11月24日在浙江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交流会上的讲话

浙江在没有特殊政策、没有特殊资源的情况下,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浙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浙江的文化传统非常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浙江历史上各种文化的交汇融合,在改革开放中孕育和造就了“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推动了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构成了浙江综合竞争力的软实力,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习近平2006年3月20日在浙江省自主创新大会上的讲话

只有在思想上突破传统,拥有了奋起自强的精神,敢于探索和实践的勇气,自主创新才会大有可为。

千百年来,浙江特有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历史上的多次人口迁徙和文化交融,造就了浙江人民兼有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的文化特质,锤炼了浙江人民兼容并蓄、励志图强的生活气度,砥砺了浙江人民厚德崇文、创业创新的精神品格。

建设创新型省份,更需要敢于创新的精神和探路者直面荆棘的无畏勇气。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浙江精神,与时俱进地培育和弘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精神,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形成有浙江特色的创新文化。

(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习近平2006年5月30日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作的总序

千百年来,浙江人民积淀和传承了底蕴深厚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的独特性,正在于它令人惊叹的富于创造力的智慧和力量。

浙江文化富于创造力的基因,早早地出现在其历史的源头。在浙江新石器时代最为著名的跨湖桥、河姆渡、马家浜和良渚文化中,浙江先民们都以不同凡响的作为,在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源留下了创造和进步的印记。

浙江人民在与时俱进的历史轨迹上一路走来,秉承富于创造力的文化传统,这深深地融汇在一代代浙江人民的血液中,体现在浙江人民的行为上,也在浙江历史上众多杰出人物身上得到充分展示。从大禹的因势利导、敬业治水,到勾践的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从钱氏的保境安民、纳土归宋,到胡则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从岳飞、于谦的精忠报国、清白一生,到方孝孺、张苍水的刚正不阿、以身殉国;从沈括的博学多识、精研深究,到竺可桢的科学救国、求是一生;无论是陈亮、叶适的经世致用,还是黄宗羲的工商皆本;无论是王充、王阳明的批判、自觉,还是龚自珍、蔡元培的开明、开放,等等,都展示了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凝聚了浙江人民求真务实的创造精神。

代代相传的文化创造的作为和精神,从观念、态度、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上,孕育、形成和发展了源远流长的浙江地域文化传统和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精神,她滋育着浙江的生命力、催生着浙江的凝聚力、激发着浙江的创造力、培植着浙江的竞争力,激励着浙江人民永不自满、永不停息,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地超越自我、创业奋进。

悠久深厚、意韵丰富的浙江文化传统,是历史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开拓未来的丰富资源和不竭动力。

(选自《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