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策文件及解读 > 其他文件

关于印发《纺织制造业改造提升实施方案(2017-2020)》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7-08-03 15:11 信息来源:省经信厅办公室 浏览次数: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级有关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浙政发﹝2017﹞23号),加快推动纺织制造业改造提升,特制定《纺织制造业改造提升实施方案(2017-2020年)》,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组织实施。


附件:

1.纺织制造业改造提升实施方案(2017-2020年)

2.省级有关单位

                                                                                               浙江省工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7年8月3日

附件1

纺织制造业改造提升实施方案

(2017-2020年)

一、发展现状

(一)基础优势     

总量规模保持前列。2016年,全省纺织制造业实现总产值6077.67亿元,约占全国的19%,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三。机织布、针织布、非织造布、印染布、丝绸制品等主要纺织制造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其中印染布产量约占全国的60%;形成了柯桥纺织面料、余杭家纺布艺、长兴织造、兰溪棉纺织、海宁经编等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产业结构稳步调整。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逐渐成为新增长点,浙江企业在“2015年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20强”中占四分之一;产品市场结构向内外需并重转变,规上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比重由2011年的28.8%调整至2016年的17.4%。

创新设计日渐提升。截至2016年,全省纺织制造业共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83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2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3家、省级重点企业设计院4家,绍兴柯桥纺织工业创意设计基地、余杭中国品牌布艺设计基地等入选省级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0.6%。

企业实力不断增强。截至2016年,全省纺织制造业共有超百亿企业6家,列入省级“三名”培育试点企业3家,列入浙江省时尚产业重点培育企业20家,列入中国纺织服装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百强企业21家,数量居全国各省市第二。

绿色发展初有成效。我省纺织制造业以印染整治提升为重点,绿色发展取得一定进展。截至“十二五”末,全省全面完成1566家印染企业的整治,关停445家,搬迁入园247家,整治提升874家,所涉及的78个县(市、区)均已通过区域整治验收。

(二)主要问题     

竞争新优势不够突出。我省纺织制造业成本优势正逐渐弱化,劳动力工资是越南的2~3倍、孟加拉的近5倍;产品出口竞争优势明显削弱,2016年我省规上纺织制造业出口交货值较2011年下降36.28%,亟需找到新的市场突破口。

产品新供给不够充足。我省纺织制造业产品附加值偏低、同质化竞争明显、企业利润微薄,2016年纺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14个百分点,中高端产品供给明显不足。

创新新动力不够强劲。我省纺织制造业研发投入仍不足,行业领军型创新人才缺乏,国家级创新设计平台载体建设稍显滞后,我省纺织领域共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家,低于江苏(5家)、山东(8家),目前尚无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全国纺织领域已有7家)。

绿色新体系不够完善。我省纺织制造业整体生产水平仍较低,“低小散”问题亟待解决;纺织制造绿色发展水平亟待进一步提升,废气、废水、污泥与废渣等问题仍较突出,行业综合能效水平仍不高;2016年全省纺织制造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幅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

二、目标要求     

(一)目标定位     

力争到2020年,我省纺织制造业基本形成“一中心两基地”的发展格局,建成国际一流的国际时尚面料中心、国内领先的中高端家用纺织品基地和产业用纺织品基地,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在全球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质量效益水平稳步提升。全省纺织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效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规上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0%,规上纺织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8%以上,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培育形成2个超千亿产业集群、10家左右超百亿龙头企业。

创新设计能力显著增强。全省纺织制造领域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9%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7%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5%以上;重点领域创新设计能力大幅提升,企业标准话语权明显增强。

两化融合发展深度推进。全省纺织制造业工业机器人应用水平达到全国领先,骨干企业装备数控化率和机器联网率每年提升2个百分点,纺织装备制造业年均增长10%以上;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互联网+”等新模式新业态快速发展,形成一批纺织智能制造示范基地。

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全省纺织制造业绿色制造水平明显提升,单位增加值能耗、废水排放量、用水量年均分别下降4%、2%、5%以上;全面完成印染集聚区循环化改造,废气、废水、废渣实现标准化治理。

(二)发展路径     

创新发展。强化创新对于我省纺织制造业发展的核心作用,完善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加强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应用推广,重点提升纺织制造新产品开发和创新设计能力,谋划布局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增强行业软实力。

对标提升。强化对标对于我省纺织制造业发展的推动作用,重点围绕开发设计、标准制定等环节,主动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深入剖析国内先进模式,着力补齐纺织优势领域的短板,大力提升我省纺织制造业的国内外话语权和市场影响力。

示范引领。强化试点示范在我省纺织制造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针对企业、行业、地区等不同主体,在现有优势基础上先行探索经验,重点开展纺织制造业改造提升省级试点,同时在“机器换人”、智能制造、大数据应用、“浙江制造”标准培育等方面推进一批试点示范,为全省推广实施纺织制造业改造提升树立典型。

(三)重点领域     

纺织面料。积极发展新型纺纱技术及高品质纱线生产,加快发展高端纺织面料,重点发展功能化、个性化、系列化的时尚纺织面料;加快推广无水少水印染、高速低成本数码印花技术,发展功能性面料整理技术。

丝绸纺织。加强丝绸纺织技术和设计创新,进一步深入挖掘、提炼丝绸产业传统文化精髓,大力发展高端丝绸产品,积极发展丝绸文化旅游。

家用纺织。加强时尚设计与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发展生态化的中高端家纺产品;推进家纺生产自动化和家纺设计数字化,加快网络化营销模式创新。

产业用纺织。重点抓好过滤材料、医疗卫生材料、土工合成材料、合成革基布等领域升级,大力推动产业用纺织品在环境保护、医疗健康养老、建筑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水平,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

纺织制造业改造提升路线图     

重点领域                     

新产品                     

新技术                     

新装备                     

对标企业/地区                     

纺织面料                     

高端纺织面料,功能化、个性化、系列化的高品质纺织面料                     

无水少水印染、高速低成本数码印花技术;功能性面料整理技术                     

高速数码喷墨印花装备                     

香港溢达、意大利MS公司                     

丝绸纺织                     

融合文化的高端丝绸                     

自动缫丝机、数码织造、数码印花技术                     

印染后整理等技术装备                     

Gainsborough Silks、意大利米兰地区                     

家用纺织                     

生态化中高端家纺产品                     

家纺设计数字化技术                     

自动缝制单元、自动吊挂线、全成型针织等自动化设备                     

瑞士Bico、上海罗莱                     

产业用纺织                     

过滤材料、医疗卫生材料、土工合成材料、合成革基布等;环境保护、医疗健康养老、建筑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产业用纺织产品                     

高性能纤维、生物基纤维、产业用专用纤维技术                     

多轴向经编及宽幅重磅、三维立体异型织造等技术装备;涂层、浸渍、复合等功能整理产业化技术装备                     

美国GORE TEX面料                     

三、工作举措     

(一)加强创新设计能力     

重点提升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围绕做优纺织面料、做精丝绸纺织、做强家用纺织、做大产业用纺织的总体思路,积极引导我省纺织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加大数码印花等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面向市场需求开发中高端新产品。支持企业创建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及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重点企业设计院等。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内外收购、创设创新型企业和研发机构。力争到2020年,全省纺织制造领域新增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4家左右、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0家以上。

大力提升重点领域创新设计能力。对标意大利、奥地利、日本等地区,围绕面料、丝绸、家纺、产业用纺织等重点领域,整合企业设计研发力量,集聚高端设计资源,积极吸引国外先进设计研发中心、设计机构等落户我省。积极建设一批纺织制造领域的特色工业设计基地,扶持发展网上设计交易服务平台。力争到2020年,省级特色工业设计基地设计服务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着力突破一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发挥纺织行业协会等专业力量,加快制订发布《浙江省纺织制造业十年技术预见》。组织实施智能纺织印染装备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计划,推进新昌智能纺织印染装备高新产业技术园区建设。大力支持建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建设一批集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成果转化、教育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各类研发机构、高等院校技术转移,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力争到2020年,纺织制造领域建设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2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3~5家,实施纺织装备制造重点项目20项左右。

(二)加快推进智能制造     

大力推进纺织制造业“机器换人”。积极谋划实施一批突破性、带动性、示范性强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在棉纺、印染、针织、家纺等关键领域组织开展一批“机器换人”试点示范行动,建设一批“机器换人”示范生产线、示范企业。加快推广一批工业机器人和先进适用装备,培育“机器换人”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力争到2020年,全省纺织制造领域实施总投资10亿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9项左右,新增工业机器人4000台左右,新增纺织领域专业服务能力较强的“机器换人”工程技术服务公司3家以上。

加快建设纺织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加快纺织制造重点领域“智能工厂”建设,集成应用MES、ERP、PLM等信息系统,促进机器设备的互联互通,形成联网协同、智能管控、大数据服务的制造新模式。积极创建一批纺织制造业的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加快数字化、智能化纺织装备的开发与应用,开发纺织专业应用软件。力争到2020年,全省建成纺织智能制造示范工厂5个以上。

加快发展纺织领域的服务型制造。加快实施“互联网+”“大数据+”行动,积极开展工业云及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重点推进以柯桥为代表的纺织大数据示范应用。支持纺织制造企业实施柔性化改造,鼓励开展面向个性化需求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建设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和公共平台基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规模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创新等新模式,重点推动家纺行业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力争到2020年,全省纺织制造业上云企业达到35000家,培育服务型制造示范试点企业20家左右、个性化定制示范试点企业35家左右。

(三)大力促进绿色发展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整治纺织制造业“低小散”“脏乱差”问题企业(作坊)。积极推动“僵尸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有序退出和市场出清。加大对“亩产效益”企业综合评价排位末档企业的倒逼整治,加快推进大气治理和污泥、废渣综合处理。规范引导不适合在当地继续发展的产能有序转移。力争到2020年,全省纺织制造领域每年淘汰整治“低小散”“脏乱差”问题企业(作坊)2000家以上,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200家以上。

加快提升纺织制造综合能效。对标国际国内先进能耗水平,积极开展能效“领跑者”活动,建立能耗标杆机制,形成提升行业能效水平的长效机制。支持纺织制造重点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建设重点耗能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定期开展能源审计、能效诊断和对标活动。

积极推进纺织绿色制造。建设废旧纺织品回收和再利用体系,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推行绿色设计及绿色纺织品认证。鼓励纺织制造企业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加快绿色化改造提升,推广数码印花等无水少水绿色染整加工技术,创建绿色企业。推进印染行业集聚区建设,促进印染企业入园集聚发展,打造绿色园区。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

(四)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培育壮大纺织制造龙头企业。加大纺织制造业“三名”企业培育力度,加快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品牌贡献大、经济效益好、有国际竞争力的纺织龙头企业集团。建立完善上市企业培育名单,加快纺织制造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工作。支持优势企业尤其是上市企业牵头或联合发起设立产业并购基金,开展并购重组,整合核心资源。推进纺织企业“小升规”,引导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着力培育一批“隐形冠军”。力争到2020年,全省纺织制造业培育省市县“三名”试点企业120家以上、“隐形冠军”企业80家左右,完成“小升规”企业900家左右;股份制改造企业150家以上,新增上市公司15家、新三板和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100家,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交易金额150亿元。

提升纺织制造龙头企业全球化经营能力。支持品牌优势企业通过并购和股权资本合作等方式,提高国际销售品牌和市场渠道开拓能力。借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联运通道、海关便捷通关和投资贸易便利化的推进,积极建设纺织综合加工园区。力争到2020年,全省纺织制造领域形成跨国经营指数较高的本土民营跨国公司2家以上。

(五)强化品牌标准质量     

大力提升纺织品牌影响力。鼓励纺织龙头企业制定品牌发展战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创建有世界影响力的“浙江制造”品牌。加快建设省级品牌推广平台,定期开展纺织制造业品牌产品、新产品等发布。积极开展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纺织领域活动,重点支持中国柯桥国际纺织品博览会等活动。力争到2020年,全省纺织制造业培育“浙江制造”品牌培育企业140家、“浙江制造”认证企业30家,新增“浙江制造精品”20个左右。

加快推进纺织领域标准建设。对标意大利纺织等国外先进制造标准,围绕纤维新品种、丝绸纺织品、功能性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等领域,制(修)订一批高水平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浙江制造”标准。以纺织面料与服装标准衔接为重点,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标准衔接配套。力争到2020年,全省纺织制造业新增“浙江制造”标准30个左右。

大力提升纺织制造产品质量。加强从原料采购到生产销售全流程质量管控,推进质量追溯和管理体系建设。支持企业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和系统提高产品质量控制的精准性和一致性。规范生态、绿色、功能性纺织品等产品认证和标识管理制度。树立纺织领域质量领先企业标杆,推进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先进质量管理体系的全面普及。

(六)推进产业平台建设     

大力推进“一中心两基地”建设。加快制定我省国际时尚面料中心、中高端家用纺织品基地、中高端产业用纺织品基地“一中心两基地”的建设实施方案,建立省、市、县三级政府联动工作机制。

积极推进纺织领域特色小镇建设。推进建设柯桥蓝印时尚小镇、吴兴丝绸小镇等一批具有鲜明产业特色和独特风格的纺织领域特色小镇,积极打造生态优美、产城融合的新型产业发展载体。推动建设一批省级以上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标准厂房建设,加强小微企业园区建设,为小微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力争到2020年,新创建纺织领域省级特色小镇3家,新增小微企业园区和“双创”基地90家,新改扩建标准厂房600万平方米左右。

四、组织实施     

在省工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协调下,成立由省经信委分管领导任组长的纺织制造业改造提升专项工作组,统筹抓好协调服务、监督指导、试点示范。选择1~2个产业发展基础较好、转型思路清晰、保障措施有力的县(市、区)开展纺织制造业改造提升省级试点。各地、各有关单位要结合实际,加大工作力度,加强政策支持,细化工作举措,全面落实好实施方案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加快推动纺织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

附表1

纺织制造业重点企业基本情况

序号                     

企业名称                     

所在地                     

2016年                     

营业收入                     

(亿元)                     

主要                     

产品                     

1

维科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宁波市海曙区

156.1

家纺、纱线、面料

2

兴惠化纤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市萧山区

149.4

面料

3

宁波博洋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宁波市海曙区

139.0

家纺

4

宁波申洲针织有限公司

宁波市北仑区

126.4

针织

5

浙江正凯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市萧山区

102.2

面料

6

富丽达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杭州市萧山区

95.0

面料、印染

7

浙江华孚色纺有限公司

绍兴市上虞区

88.4

纺纱、面料、印染

8

浙江航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市萧山区

82.5

纺织、印染

9

浙江凯喜雅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市下城区

62.0

丝绸

10

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市江干区

60.0

丝绸

11

百隆东方股份有限公司

宁波市镇海区

50.2

色纺纱

12

浙江海利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海宁市

25.7

帘子布等

13

浙江嘉欣丝绸股份有限公司

嘉兴市南湖区

22.5

丝绸

14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台州市椒江区

18.6

纺织装备

15

浙江新澳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桐乡市

18.3

毛纺

16

富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诸暨市

8.8

面料针织

17

浙江美欣达印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湖州市吴兴区

8.2

纺织印染

18

杭州诺邦无纺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市余杭区

5.3

非织造布

附表2

纺织制造业改造提升5亿元以上重点项目表

序号                     

企业名称                     

项目主要内容                     

总投资(亿元)                     

起止年限                     

形象进度                     

项目所在地                     

1

湖州丝绸小镇

建设茧丝绸产业三大中心,建成具有特色产业、旅游功能的5A级景区,打造“国际丝绸时尚中心”“东方丝绸交易中心”和“丝绸文化体验中心”

61.0

2015-2017

项目实施阶段

湖州市吴兴区

2

浙江健盛集团江山针织有限公司

形成年产15000万双中高档棉袜、1300吨氨纶橡筋线、2000万套件针织内衣的生产能力

25.0

2016-2026

项目实施阶段

衢州市

江山市

3

浙江紫竹梅印染有限公司

印染集聚项目

10.6

2016-2018

项目前期阶段

绍兴市

柯桥区

4

浙江恒晨印染有限公司

形成年产3.25吨针织布、2.8亿米梭织布的生产能力

9.1

2016-2018

项目实施阶段

绍兴市

柯桥区

5

浙江万舟纺织有限公司

形成年产8000万米高支高密高档服装面料的生产能力

8.0

2016-2018

项目实施阶段

兰溪市

6

浙江王金非织造布有限公司

形成年产75000吨产业用特种水刺非织造布的生产能力

6.6

2016-2019

项目实施阶段

长兴县

7

浙江新澳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30000锭紧密纺高档精纺纱项目

6.5

2016-2018

项目实施阶段

桐乡市

8

绍兴禾盛印染股份有限公司

形成年印染织物22850万米的生产能力

6.5

2016-2018

项目实施阶段

绍兴市

柯桥区

9

浙江新益印染有限公司

形成年加工针织印染面料26220吨(折6200万米)、梭织印染面料11100万米的生产能力

6.3

2016-2018

项目实施阶段

绍兴市

柯桥区

10

浙江越新印染有限公司

形成年加工梭织印染面料2.11亿米、针织印染面料1.76万吨(折4889万米)的生产能力

6.2

2016-2018

项目实施阶段

绍兴市

柯桥区

11

浙江大昌德印染有限公司

形成年产针织布7.83万吨(折30000万米),梭织布3亿米的生产能力

6.1

2016-2018

项目实施阶段

绍兴市

柯桥区

12

浙江屹男印染有限公司

印染集聚项目

6.0

2017-2018

项目前期阶段

绍兴市

柯桥区

13

浙江华晨印染有限公司

形成年加工梭织布印染面料1.35亿米、针织印染面料8万吨(折35500万米)的生产能力

6.0

2016-2018

项目实施阶段

绍兴市

柯桥区

14

绍兴富强宏泰印染有限公司

形成年产4.32万吨针织布(折9000万米),2.68亿米梭织布的生产能力

5.5

2016-2018

项目实施阶段

绍兴市

柯桥区

15

浙江赐源纺织有限公司

形成年产8000万米高支高密高档服装面料的生产能力

5.2

2016-2018

项目实施阶段

兰溪市

16

华贝纳(杭州)毛纺染整有限公司

形成年产纺织品资源再生利用6万吨的生产能力

5.0

2017-2019

项目前期阶段

杭州市

余杭区

17

浙江金莱利印染有限公司

建设年产10000万米高档时装面料项目

5.0

2016-2018

项目实施阶段

绍兴市

袍江开发区

18

浙江创宇印染有限公司

形成年加工梭织印染面料3.28亿米、针织印染面料7.66万吨(折28209万米)的生产能力

5.0

2016-2018

项目实施阶段

绍兴市

柯桥区

19

浙江爱利斯染整有限公司

形成年产梭织布10000万米、针织布30000吨(折7500万米)的生产能力

5.0

2016-2018

项目实施阶段

绍兴市

柯桥区

20

浙江越甲印染有限公司

印染集聚项目

5.0

2017-2018

项目实施阶段

绍兴市

柯桥区

附件2

省级有关单位名单

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厅、省建设厅、省商务厅、省地税局、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安监局、浙江证监局、省金融办。

抄送:省政府办公厅。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2017年8月7日印发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