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级有关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浙政发﹝2017﹞23号),加快推动化纤制造业改造提升,特制定《化纤制造业改造提升实施方案(2017-2020年)》,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组织实施。
附件:
1. 化纤制造业改造提升实施方案(2017-2020年)
2. 省级有关单位
浙江省工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7年8月3日
附件1
化纤制造业改造提升实施方案
(2017-2020年)
一、产业现状
化纤产业是浙江的传统优势产业,产量规模居全国首位,具有突出的“原料+产品+市场”优势。“十二五”以来,我省化纤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为化纤产业优化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基础优势
1、国内行业地位突出。“十二五”期间,全省化纤产量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高于9%的全国平均水平。2016年全省化纤制造业实现总产值2454.18亿元,利润总额112.13亿元。实现产量2106.1万吨,占全国化纤产量比重42.6%,高于第二位江苏省13.1个百分点,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
图1 “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及全国化纤产量
2、区域集聚态势显现。经过多年发展,我省化纤产业集聚度不断提高,杭州、嘉兴、绍兴三个地区化纤产量和产值约占全省总产量、总产值的80%以上,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其中,杭州的萧山区是全国最大的化纤产业基地,2016年全区化纤总产量超过820万吨,占全国化纤总量的16.54%,约占世界化纤总量的12.18%,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861.6亿,实现利税总额57.1亿元。
3、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2016年,营业收入达10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5家,化纤产能达20 万吨/年及以上生产规模的企业达到35家,合计产能占全行业50%以上。产业链结构进一步完善,随着恒逸、荣盛、桐昆等PTA、PX项目的投产,龙头企业上下游自主配套能力增强,化纤原料自给率有所提高。化纤产品品种更加丰富,吸湿排汗、阻燃、抗菌、高强高模等差别化纤维迅速发展,新溶剂法纺丝再生纤维素纤维、聚乳酸(PLA)纤维、多类蛋白纤维、多糖纤维等生物质纤维也取得明显突破。
4、技术水平稳步提升。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模式正逐步形成,国家火炬计划项目、浙江省重点技术创新专项计划等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顺利实施,新产品产值率、专利拥有量以及大容量直纺等国际先进装备比例不断上升。2016年新产品产值率为38.9% ,相比2010年提高了十个百分点以上,产品研发自主设计、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苯硫醚、玄武岩纤维等高性能纤维的自主化技术及产业化生产取得一定突破。
(二)主要问题
1、产品结构性问题突出。我省化纤行业高速发展主要是以常规纤维产能扩张为主,常规化、同质化产品过度发展问题突出;生物纤维、碳纤维和高性能、复合型等高新技术纤维开发与产业化发展不足;产品应用领域以服装、家纺为主,产业用纤维比例偏低,行业内部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2、创新能力亟待提升。虽然“十二五”期间我省化纤制造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行业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依然较为突出,2016年化纤行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1.23%。而且,企业研发投入也主要集中在先进设备引进方面,再加上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模式不够深入,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短缺,导致我省化纤制造业普遍存在创新活力和动力不强、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缺乏等问题。
3、成本、资源环境压力加剧。国内化纤原料产业发展滞后,化纤原料进口依存度长期居高不下,而国际原油价格波动频繁,从2014年的120美元每桶,跌至2016年初最低30美元左右,目前回升至50美元以上,波动幅度巨大,使得化纤企业原料成本难以控制。同时,我省化纤企业面临日益突出的土地、能源、环境容量等要素资源约束,化纤全行业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
二、目标要求
(一)目标定位
到2020年,化纤产业改造提升和创新发展取得更大成效,在质量效益、创新能力、融合发展、绿色发展等领域取得新进展,全力把我省打造成为世界先进的高端化纤研发与生产基地。
质量效益。化纤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总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工业增加值达到36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7%,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年均提高1%左右,工业增加值率从12%提高到16%以上。力争打造3家左右年产值超500亿元、10家以上超10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外竞争优势的 “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
创新能力。化纤制造业研发投入和产出明显提高,研发投入年均增长5.3%,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政产学研”联动的技术创新体系实现新的突破。到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41%,新产品产值率从38.9%提升到40%,技改投资增速年均达到8%以上,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研发平台6家。
融合拓展。化纤制造业“两化”融合、工业机器人应用水平全国领先,骨干企业装备数控化率和机器联网率每年提升2个百分点;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前列,关联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
绿色发展。化纤制造业绿色制造水平明显提升,绿色制造模式广泛应用,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建设以及节能减排主要指标优于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单位增加值能耗、废水排放量、用水量年均分别下降4%、2%、5%以上,资源利用效能进一步提高。
(二)发展路径
集聚发展。强化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优化空间布局,规范园区建设,提升园区发展水平,按照“控制总量、优化存量、拓展应用”的思路,推进企业兼并重组,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度。
产品升级。坚持创新驱动,一步推进民用纤维的功能化、差异化和工业涤纶纤维的高性能化,加快推进生物基化学纤维研发和产业化,促进化纤制造业向新兴材料产业转变。
生产智能。大力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不断增强我省化纤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推动行业发展模式从“成本和规模”向“高价值、专业化”方向发展。
(三)重点领域
功能性、差别化纤维。重点发展涤纶、锦纶、腈纶、氨纶、黏胶纤维等常规产品的高性能、多功能、复合型差别化纤维,加快抗静电、阻燃、抗菌防臭、防紫外线、高强、高模低收缩等特性的多功能差别化纤维的应用开发,进一步拓展纤维产品在功能性服装、功能性家纺和工业、环保等领域的应用。
高性能纤维。加快发展超高强高膜、耐酸、耐碱、耐腐蚀等高性能纤维,重点推进碳纤维、连续玄武岩纤维、芳纶等高性能纤维品种的系列化,大力发展聚苯硫醚纤维和聚酰亚胺纤维和聚四氟乙烯纤维等产品,进一步提高纤维的性能指标,拓展高性能纤维在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先进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和电力等领域的应用。
生物基化学纤维。重点发展生物基再生纤维、生物基合成纤维、海洋生物基纤维,突破生物基化学纤维产业化关键装备的制造,攻克生物基化学纤维及原料产业化技术瓶颈,实现生物基化学纤维规模化生产,着力拓展在服装、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等方面的应用。
表1:化纤行业改造提升路线图
重点 领域 | 新产品 | 新技术 | 新装备 | 对标企业 |
新型功能性纤维 | 深染、超细旦、抗起球、抗静电等差别化纤维、新型中空纤维膜以及阻燃、抗熔滴、抗紫外、抗化学品、抗菌等功能性纤维 | 新一代共聚、共混、多元、多组分在线添加等技术,实现深染、超细旦、抗起球、抗静电等差别化纤维的规模化生产 | 突破锦纶环吹风技术、高效节能的大容量聚酯聚合和熔体直纺的设备和工艺技术,功能性差别化纤维成套工艺技术装备 | 杜邦公司、伊士曼公司、特莱维拉公司、巴斯夫公司 |
高性能纤维 | 碳纤维、芳纶、聚酰亚胺纤维和聚四氟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品种的系列化,以满足下游用户的需求。 | 突破高强高模型碳纤维、连续碳化硅纤维、硅硼氮纤维、聚芳醚酮纤维等新型高性能纤维制备及产业化的关键技术,芳纶的性能优化技术、沥青基碳纤维生产技术等 | 碳纤维用大容量聚合釜、饱和蒸汽牵伸、宽口径高温碳化、恒张力收丝装置,芳纶用耐强腐蚀高精度双螺杆聚合装置,复合材料用多轴缠绕机、热融预浸机、纤维铺放机、超高温热压成型设备 | 日本东丽、日本东邦、美国杜邦和日本帝人、奥地利Evonik公司 |
生物基化学纤维产业化 | 生物基再生纤维、生物基合成纤维、海洋生物基纤维 | 多种混合海洋生物基纤维纺丝直接转化技术、高浓高粘短流程纺丝工艺技术、溶剂法纤维素纤维关键制备技术及高效低能耗溶剂回收技术、海洋生物基纤维应用技术 | 解决低成本制取生物基纤维的工艺技术、装备和工程化系统难题;可再生高分子聚合物或关键单体的微生物制备、生物质原料的绿色加工工艺,推进原料制备与纤维生产一体化技术 | 德国LIST公司、奥地利ONE-A公司 |
三、工作举措
(一)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
搭建创新平台,完善创新体系。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创新平台,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产业及应用推广体系集聚。支持化纤行业产业基地、产业集群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2家。力争到2020年,新增省级重点研究院3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8家。
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品质。组织实施一批成果转化应用项目,着力提高常规化纤多种改性技术和新产品研发水平,重点提高功能性、差别化纤维品种比重,加快发展工程塑料、膜等非纤用切片及产品,扩大应用领域。推进“中国质造·浙江好产品”行动,力争到2020年,以碳纤维、生物基合成纤维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纤维形成新优势,高新技术纤维产量占比提高到12%左右。化纤制造业培育“浙江制造”品牌企业60家、“浙江制造”认证企业15家,新增“浙江制造”标准15个,新增“浙江制造精品”10个。
突破关键技术,推进高技术纤维产业化。委托行业协会制定发布未来十年的浙江省化纤行业技术预见,重点推进生物质纤维、碳纤维、聚苯硫醚纤维和连续玄武岩纤维等产品开发,攻克低成本、高稳定性制造技术和装备,提高原辅材料和装备配套能力,推进我省高性能纤维生产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到2020年,实施装备制造重点项目10项。
(二)加强优质企业培育,优化产业组织
加大化纤行业“三名”企业培育力度。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国际产业分工,培育一批国际化大企业集团,加快形成一批加快形成一批总部型、品牌型、协同制造型、绿色与安全制造型、高新技术上市型的“五型”企业。力争到2020年,培育省市县“三名”企业5家。
实施科技创新型企业上市培育计划。选择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对其主要产品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经营状况良好的高技术纤维研发制造企业,进行针对性培育,力争2020年,化纤制造业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40家以上,新增上市公司4家,新增新三板和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25家。鼓励化纤行业企业加快“专精特新”发展,提高产品产别化率,培育“隐形冠军”15家。
推动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支持企业通过横向联合与垂直整合,兼并收购织造企业,拉长产业链,推动“僵尸企业”兼并重组、债务重组,实现存量资产的重组和优化,到2020年,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交易金额40亿元以上。加大对企业综合评价排位末档企业的治理,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每年淘汰整治“低小散”、“脏乱差”问题企业(作坊)200家,限制企业小规模常规产品建设项目批建,积极化解严重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20家,培育“小升规”企业50家。
(三)全面推进智能制造,加快两化融合
大力实施“机器人+化纤产业”行动,重点开展智能化装备的应用,发展行业自动检测、自动装配、自动校核、智能仓储物流等自动化生产辅助设备的应用,促进关键设备退低进高,建成一批行业机器换人示范生产线、示范企业、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淘汰消耗环境资源、能耗资源及人力资源较高的落后设备,提高行业整体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力争到2020年,新增工业机器人500台以上,新增省级“机器换人”工程技术服务公司3家,实施总投资10亿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100个。
加快实施“互联网+化纤产业”行动,实施千企信息化“登高”计划,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实现从新产品研发、生产计划、质量管控到产品销售、仓储物流、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智能化管理,加快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鼓励在化纤行业开展大数据应用,推进工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力争到2020年,上云企业500家左右。
引导化纤企业将服务嵌入制造和营销的各个环节,提供柔性化、小批量、定制化服务,创新经营模式,整合资源,构建全方位的供应链管理服务模式,鼓励发展为化纤制造业改造提升配套的关联装备制造业和提供专业服务的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培育15家服务型制造示范试点企业。
(四)大力发展绿色制造,推进节能减排
推进生物基化学纤维、循环再利用纤维、原液着色纤维等“绿色纤维”标志认证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开展绿色标志认证工作,提升“绿色纤维”产品的市场认知度。
编制节能低碳技术目录,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积极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生产工艺装备和技术,着力淘汰一批高能耗、高排放工艺装备,大幅降低行业能耗、废水和废气排放量,促进化纤行业存量优化调整。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强节能监察、节能执法和清洁生产审核,加强能耗水耗管理,积极创建节水型企业、绿色企业,促进节能节水降耗减排。
加快实施“标准化+化纤产业”行动,在化纤产业筹建高层次标准化组织技术委员会,制(修)订一批高水平的国际、国家和“浙江制造”标准以及化纤产业重点产业集群团体标准,监督实施一批强制性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标准。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确保稳定达标排放,培育行业内能效领跑者企业。
(五)优化产业布局,推动集聚发展
推动产业布局整合优化。发挥各地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结合产业转移,加大产业链优化整合力度。协调与纺织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化集聚区、开发区、高新区、工业园区等布局,提升各类开发区发展水平。
强化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支持省内具有化纤产业优势的地区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对标国际国内先进,依托本地化纤优势企业,积极培育化纤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成为国家级、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到2020年,创建特色小镇1个,新增小微企业园区和“双创”基地5家。
(六)促进企业跨国经营,构建产业链优势
鼓励我省大中型企业积极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国际产业分工,主动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全球分工体系、研发创新体系和营销体系,实现产业链国际化与资源全球优化配置。力争到2020年,培育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本土民营跨国企业2家以上。
支持化纤企业加强与国外高技术纤维及复合材料等生产企业的合作,合作共建国际化生产基地、研发基地,加快国际先进技术、标准在我省化纤行业的深化应用,提升化纤制造和应用水平。
推动重点企业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利用中亚、中东等地区油气资源布局原料加工,依托东南亚市场,利用领先的化纤制造技术和装备,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积极获取重要原材料资源,努力缓解化纤原料紧缺问题。
四、组织实施
在省工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协调下,成立由省经信委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化纤制造业改造提升转型工作组,统筹抓好协调服务、监督指导、试点示范。选择1-2个产业发展基础较好、转型思路清晰、保障措施有力的县(市区)开展化纤制造业转型升级试点。各地、各有关单位要结合实际,全面落实好实施方案确定的各项指标任务,加快推进化纤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
附表1
化纤制造业重点企业基本情况
序号 | 企业名称 | 所在地 | 2016年营业收入(亿元) | 主要产品 |
1 | 浙江荣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萧山 | 806 | 涤纶预取向丝、涤纶牵伸丝、涤纶低弹丝 |
2 | 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 | 萧山 | 794 | PTA、聚酯纤维相关产品 |
3 | 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桐乡 | 380 | 涤纶长丝、新型纤维、新型纱线 |
4 | 浙江省新凤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桐乡 | 146 | 各种规格的FDY、DTY涤纶长丝和聚酯切片 |
5 | 兴惠化纤集团有限公司 | 萧山 | 149 | 各类涤纶丝、氨纶弹力丝和各档服装面料 |
6 | 浙江翔盛集团有限公司 | 萧山 | 116 | 聚酯切片、POY、FDY、色母粒、超高分子聚乙烯纤维 |
7 | 富丽达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 萧山 | 111 | 仿毛、仿麻、混纺、交织、氨纶弹力、等化纤面料 |
8 | 浙江天圣控股集团 | 柯桥 | 108 | 化纤类面料、涤纶长丝 |
9 | 浙江古纤道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绍兴 | 74.8 | 改性聚酯切片、涤纶工业丝及其它涤纶制品、锦纶纤维及制品 |
10 | 浙江海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海盐 | 54.6 | 再生聚酯纤维 |
11 | 绍兴华茂化纤有限公司 | 绍兴 | 35.8 | DTY、涤纶低弹丝 |
12 | 浙江金鑫化纤有限公司 | 绍兴 | 33.4 | POY、FDY、DTY |
13 | 华祥(中国)高纤有限公司 | 吴兴区 | 28.4 | 聚酯切片、PET、涤纶长丝 |
14 | 浙江博尼锦纶科技有限公司 | 义乌 | 10.6 | 功能性、差别化民用锦纶长丝 |
15 | 浙江华港涤纶实业有限公司 | 吴兴区 | 6.4 | 差别化涤纶丝、经编织布、化纤原料 |
16 | 浙江省舟山天力化纤有限公司 | 舟山 | 6.19 | 涤纶纤维及聚酯切片 |
附表2
化纤制造业改造提升2亿元以上重点项目
序号 | 企业名称 | 项目主要内容 | 总投资(亿元) | 起止年限 | 形象进度 | 项目 所在地 |
1. | 浙江盛元化纤有限公司 | 年产30万吨阻燃系列聚酯长丝技改 | 28.68 | 2016-2017 | 实施阶段 | 萧山区 |
2. | 浙江天圣化纤有限公司 | 年产50万吨差别化纤维二期项目 | 20.00 | 2016-2017 | 实施阶段 | 柯桥区 |
3. | 义乌市五洲新材科技有限公司 | 年产15万吨差别化锦纶长丝技改项目 | 18.24 | 2015-2019 | 实施阶段 | 义乌市 |
4. | 浙江盛元化纤有限公司 | 年产9万吨功能性差别化纤维项目 | 18.00 | 2016-2017 | 实施阶段 | 萧山区 |
5. | 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恒瑞) | 年产38万吨DTY差别化纤维项目 | 13.30 | 2015-2017 | 实施阶段 | 桐乡市 |
6. | 浙江恒逸高新材料有限公司 | 年产50万吨环保功能性纤维项目 | 11.06 | 2016-2020 | 实施阶段 | 大江东临江园区 |
7. | 嘉兴石化有限公司 | 年产30万吨差别化纤维项目 | 9.95 | 2016-2018 | 实施阶段 | 嘉兴港区 |
8. | 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年产20万吨高功能全差别化纤维项目 | 9.00 | 2017-2018 | 项目前期阶段 | 桐乡市 |
9. | 开氏石化股份有限公司 | 年产30万吨免染差别化化纤项目 | 8.72 | 2016-2017 | 实施阶段 | 杭州市大江东产业集聚区 |
10. | 浙江恒逸石化有限公司 | 年产10万吨超细海岛功能性纤维改造项目 | 6.08 | 2016-2018 | 实施阶段 | 萧山区 |
11. | 杭州惠丰化纤有限公司 | 看着21万吨差别化涤氨(锦)空包纱项目 | 5.50 | 2016-2017 | 实施阶段 | 萧山区 |
12. | 绍兴上虞春日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 年产30000吨再生纤维素膜项目 | 5.18 | 2014-2017 | 实施阶段 | 上虞区 |
13. | 绍兴普乐新材料有限公司 | 年产5000吨高性能熔喷超细纤维材料及10000吨SF、SFS功能性非织造布复合材料项目 | 5.00 | 2016-2018 | 实施阶段 | 绍兴市袍江开发区 |
14. | 绍兴华清化纤有限公司 | 华清化纤搬迁项目 | 5.00 | 2016-2017 | 实施阶段 | 柯桥区 |
15. | 浙江繁盛超纤制品有限公司 | 年产2万吨特种复合短纤维、2000万米超细纤维无纺布项目 | 4.77 | 2016-2019 | 实施阶段 | 丽水开发区 |
16. | 浙江传化股份有限公司 | 年产27万吨高端纺织印染助剂项目(一、二期) | 4.10 | 2016-2017 | 实施阶段 | 杭州市大江东产业集聚区 |
17. | 浙江创峰化工有限公司 | 年产2万吨高档纤维素醚及5700吨纺织印染助剂,副产二甲醚DME项目 | 4.05 | 2016-2018 | 实施阶段 | 上虞区 |
18. | 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年产20万吨多孔扁平舒感纤维技改项目 | 3.99 | 2016-2017 | 实施阶段 | 桐乡市 |
19. | 嘉兴艾菲而聚合纤维有限公司 | 年产合成纤维长丝18500吨扩产项目 | 3.00 | 2017-2020 | 项目前期阶段 | 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 |
20. | 浙江海利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年产20万吨涤纶工业丝聚酯切片项目 | 2.86 | 2017-2019 | 项目前期阶段 | 海宁市 |
21. | 义乌华鼎锦纶股份有限公司 | 年产50000吨差别化锦纶长丝配套智能化生产技改项目 | 2.67 | 2017-2017 | 项目前期阶段 | 义乌市 |
附件2
省级有关单位名单
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厅、省建设厅、省商务厅、省地税局、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安监局、浙江证监局、省金融办。
抄送:省政府办公厅。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2017年8月7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