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城市出行难,让城市的交通变得更加“智慧”和 “人性”,增加百姓“交通出行即服务”(iTaaS)的“获得感”?百姓交通出行服务的“获得感”与中国正在积极打造和推动的“北斗产业体系”有什么样的关联?宁波交警、保险业以及车载企业的联手能够为北斗产业和老百姓的(iTaaS)获得感带来什么?6月28日,在宁波市召开的“互联网+智能交通”行动计划发展战略研究课题咨询会及同时举办的“北斗智慧交管和保险创新协同应用高峰论坛”,为破解城市交通的诸多难题提出很多建议并展示了许多极具示范价值的应用,对北斗产业下一步发展有很多启示意义。
iTaaS与百姓交通出行的“获得感”
在中国,每一个城市百姓都有切身感受:交通出行难。地面交通拥堵、公共交通效率低下、交通安全事故频发、步行和自行车系统匮乏、快速城市交通尚未形成、对未来交通缺乏预估研究等让出行变得越来越痛苦。解决交通难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表示,我们推动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的目标是要让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不一样,获得感是可以度量的,交通服务质量的提升可以让人民增加获得感。在国际上,对智慧交通提出了零事故、零堵塞的愿景,所谓零,就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减少95%以上的事故率、伤亡率。随着共享出行、互联网技术、交通运营方式等的发展变化,事实上交通的属性正在发生变化,运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车、路、人之间的网络,通过整合车、路、人各种信息与服务,最终为车内的人以及关注车内的人提供服务,使交通变得更加智能、精细和人性。国外提出了“出行即服务”(iTaaS)的概念,通过整合各种交通资源,建立一站式出行和交通服务体系与平台,实现多模态交通模式的兼容互操作,提供透明、泛在、可信、无缝、智能的出行服务体验,形成和谐普惠、畅通互融、环境可持续的大交通生态,提升民众和社会在交通领域的整体的获得感。
iTaaS有几个关键特征,一是共享,即iTaaS注重交通服务的提供而不是车辆的拥有,乘客不只是交通服务的享受者,同时也是交通数据的提供者与分享者,然后通过数据来改变和优化出行服务。
二是融合,即把各类位置服务技术进行室内外一体化、无缝化融合,各种出行模式平台进行标准化融合,建立统一的信用评价体系,同时实现了支付体系的一体化,实现一站式出行,形成一个生态圈。
三是民本。它以人为中心,目标是提供更好的一站式出行服务,出行方案最优配置,以及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体验。另外从提高交通的智能化入手,解决安全事故频发、拥堵成为常态、能耗高、排放高等民生关注的问题来提升人民的获得感。
四是绿色。包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化和交通运行低碳化的经济模式为根本前提,以实现交通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让公众扩大绿色出行的比例,减少私人个体机动化的出行,以降低交通运输工具温室气体排放为直接目标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交通发展模式。
五是智能。提供交通资源的全时空动态感知服务与交通工具的全过程运行管控服务,实现多元、高质、随动的运输服务。我们要建立起每一个车子的车况传感网和车况信息处理中心,每一个道路的路况传感网和汽车移动物联网的服务与监控中心,最后通过北斗、GPS这样的位置服务实现厘米级精度的导航定位服务,分米级的交通管控服务,还有厘米级的智能驾驶、无人驾驶、自动驾驶的服务。
六是泛在。交通出行服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无时不有,同时实现空间上的零距离换乘,时间上的零时差对接。
据介绍,目前世界各国正在建立自己的iTaaS的体系,美国提出从2015年到2019年将出行服务作为缓解交通拥堵的主要手段之一,并已经有相关的产品出来,芬兰的赫尔辛基希望到2025年能够让城市中心无车,在2050年实现碳总和零排放。数据显示,到2030年,交通出行即服务iTaaS,可以产生1万亿美元的大市场。
刘经南院士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推动iTaaS最大的难点是整合,要想提高交通出行的获得感,需要将各个维度的交通资源聚合起来实现更智能的管理、提供更智能的服务,破解这样的难题需要有一个能够承担起聚合资源的全方位的平台。在刘经南院士看来这样的平台可以是政府构建,也有可能是商业企业以更市场化的方式来构建。比如滴滴网约车、摩拜单车有可能将自己的平台发展起来延伸成为综合整合平台,也有可能是类似物流领域的“菜鸟”,把各个维度的角度资源聚合起来的构成交通领域第三方综合平台。
更精细的电子地图与北斗产业
刘经南院士在谈及iTaaS时,除了整合提到的又一个关键是需要厘米级精度的导航定位。
事实上,我们要推动智能交通,对城市地图与导航电子地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家耀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城市的交通之所以拥堵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当人在驾驶的时候,有往前冲、往前挤的心理诉求,而自动驾驶、机器人驾驶它是按照规则按照要求来的,所以它能够实现更井然更有序、更智能的行驶。而要推动自动驾驶、推动更智慧的交通出行,对电子导航地图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目前的城市地图给驾驶人使用的,其精度和更新度都不能满足相关要求,未来的电子导航地图不仅是给人看的,更是要给机器识别的。
王家耀院士表示,适用于自动驾驶汽车的高精度地图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包含更加丰富的、更详细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按照动、静来划分,静态数据既包括基础性的二维道路数据,比如车道标记、周边基础设施等,也涵盖了交通管制、道路施工、广域气象等准静态数据。此外,高精度地图还囊括了事故、拥堵情况以及周边车辆、行人及信号灯瞬息万变的动态信息数据,与普通地图几个月甚至几年更新一次不同,高精度地图必须保持分钟级乃至秒级的更新速度。
二是定位精准度更高。在手机上使用的GPS导航,其精准度一般在10米左右,而自动驾驶技术所需要的高精度导航地图要达到厘米级。当前,全球高精度地图绘制领域的前沿企业,包括谷歌都声称在不久的将来有能力达到10到20厘米的定位精度,丰田则声称未来可以控制在5厘米以内。2016年特斯拉Model5自动驾驶发生了严重车祸,说明完全依赖传感器还是有局限的,高精度导航电子地图有可能辅助避免事故发生。
自动驾驶、iTaaS对高精度定位导航的需求,为我国的北斗导航产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武汉大学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中心副教授郭迟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北斗发展最大难题是成本问题,GPS发展了很长时间,具有低成本的优势。而北斗起步比GPS晚,成本高,很自然量就上不去,就陷入了恶性循环。要想突破量与性价比的限制,高精度应用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北斗导航可以实现更高的精准度,如果成本比GPS稍高一点,企业和用户就可以接受,北斗产业就可以就此发展起来。
警保联动开启北斗高精度导航新市场
6月18日,宁波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宁波市保险行业协会、浙江六点整北斗科技有限公司三方携手共同推动实施全球首个高精度警保联动智慧系统在宁波市上线运营。这个系统由交管云服务平台+保险云服务平台+北斗高精度车主服务云平台+北斗高精度智能网联车终端+车主客户端APP组成。宁波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宁波市保险行业协会、浙江六点整北斗科技有限公司三方拟成立工作小组,建立“北斗即时判”警保联动智慧系统协调机制。通过装车使用北斗高精度车载终端,可与后台各个云平台对接,可为保险理赔和公安部门取证服务提高快速精准的一站式数据服务,事故车辆撤离现场只需3-8分钟。
这一系统上线之所以被高度关注,因为它对中国保险行业改革、对中国的警保联动的进一步推动,以及北斗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和启示意义。
郭迟表示,北斗产业发展很大一个症结是缺乏盈利模式,北斗与GPS一样都是免费使用,主要靠生产上游芯片来获得收益,车载的终端的用户通常是不愿因为更多的终端成本的支付。要想让用户用起来,免费是很好的模式,谁了买单呢?谁希望对用户的驾驶行为有更精准的了解?是保险行业,保险行业有基于用户行为来进行更精准的UBI保险的诉求,而保险的定责又涉及到交警领域,交警领域也有快速处理交通事故的需求,而提供车载设备与系统的企业又车联网用户数据有进一步的数据分析需求。所以推动“警保联动”是一个非常好的多赢模式。
6月28日上午,武汉六点整北斗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阳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以全国车险市场为目标,两年合作期内实现100万用户发展。应该说100万用户这个数字对于北斗产业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数字。而截至2016年末,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19440万辆,有机构预测,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3亿辆,车险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如果北斗产业能够从汽车保险领域切入,那么未来的市场空间可以想象。
宁波市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城市,也是全国首个经国务院批复的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宁波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卞吉安表示,宁波市希望能够为智慧城市以及全国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探索。
郭迟认为,北斗产业的发展可以走应用带动上游发展的模式,除了在警保联动方面北斗精准度可以发挥优势外,下一步还有很多的应用空间,包括无人机物流送货等,需要打开新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