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义乌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将小微企业园区建设作为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系列组合拳的重要内容做精做实,制定出台《义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小微企业创业园和产业创新综合体建设管理的实施意见》(义政发〔2017〕49号),积极开展小微企业园区建设试点,着力将小微企业创业园和产业创新综合体打造成为“新双创”平台。
一、高起点顶层设计
(一)提出“十百千”的建设目标。根据义乌现实基础,提出到2020年,全市建成市级小微企业园区50家以上,打造产业创新综合体10家以上;改扩建(新建)各类标准厂房500万平方米以上,推动3000家以上中小微企业入园集聚转型发展的目标。目前,全市已谋划首批小微企业园区建设项目23个,总用地面积2415亩,总建筑面积251.39万平方米。
(二)瞄准“1+10+2+1+X”的产业体系。“1”即按照改造提升批发零售业的要求,围绕打造“五星级旗舰市场”这一核心目标,不断提升制造业对市场持续繁荣的支撑能力;“10”即服装、饰品、袜业、拉链、纺织、箱包、化妆品、工艺品、日用品、印刷包装等全市10个传统优势制造业;“2”即将电镀、印染行业集聚经营;“1+X”即以1个产业创新综合服务平台为核心,若干个小微企业创业园为支撑的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平台建设模式。
(三)鼓励多元投资建设模式。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在不占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前提下,充分盘活现有低效工业用地资源,实施“退二优二”,广泛吸引各种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参与小微企业园区建设。一方面充分整合政府投资建设的标准厂房、产业用房和回购的工业用地资源,由国资平台高标准规划建设小微企业园区试点示范项目。另一方面以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推动,通过反向倒逼和正向激励,由低效用地企业单独或通过打通相邻企业物理界限的方式进行统一规划,开展工业用地“退二优二”,实施厂房改扩建(新建),按照相关标准投资建设小微企业园区。
(四)推行第三方管理运营模式。推广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经营管理模式,明确各小微企业园区必须由产权清晰、职责明确、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小微企业园区运营机构负责日常运营管理。积极鼓励行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和专业园区运营商等参与小微企业园区运营管理。
二、高标准推进建设
(一)全面推进出租型企业整治提升。义乌以小商品制造为主的传统制造业体系决定了企业“低小散”问题突出,工业用地出租情况较为普遍,全市2788宗工业用地存在出租行为的有2116宗,占比75.9%,承租企业总数11700家。针对量大面广的企业出租行为,尤其是去年下半年发生两起亡人火灾后,义乌市以推动出租型企业从“低小散”集聚向小微企业园区转变为目标,按照“入有登记、出有注销”的精准管理模式,全面推进出租型企业整治提升。目前,2116宗出租型工业用地整治提升已基本完成,就地提升企业9485家,关停搬迁企业2215家,进一步巩固整治成效。1-9月全市厂房火灾同比下降18.8%,企业“平安报表”逐渐好转。
(二)整合谋划小微企业园区建设空间。一是全面整改标准厂房存在问题。对照省委文件精神对政府投资建设的7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存在问题进行集中清理,由国资工业资产公司、经济开发区开发公司、高新区开发公司为承接主体解决标准厂房历史遗留问题,并对未开发完成或需要改造的标准厂房做好整体规划设计并完成改造建设。二是妥善处理产业用房相关问题。加快推进56.7万平方米新社区集聚产业用房建设,确保年内全部投用;在抓紧处理产业用房权益问题的同时,积极开展先行先试,谋划相关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三是梳理低产用地空间。要求各镇(街道)对辖区工业功能区内用地企业出租及“亩产”效益情况进行梳理,全市每年谋划整合10个以上50亩以上的低产用地区块用于建设小微企业园区,并对区块内的不符合产业导向、存在“低小散”、“脏乱差”问题的企业(作坊)及时予以出清。
(三)精心开展小微企业园区建设试点。聚焦“1+10+2+1+X”的目标定位,按照多元投资、“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专业运营商”第三方管理的建设运营模式,精心开展园区建设试点,全市首批规划的23个园区中,计划2018年春节前投入运营10个以上。一是行业协会建设产业创新综合体试点。依托省级饰品行业协会,以行业龙头企业新光集团为引领,按照“线上网络平台+线下产业园区”的“互联网+”模式建立“聚饰云”产业创新综合平台。同时,结合服装制造业改造提升省级试点,将“聚饰云”产业平台模式进行复制,建设“聚织云”平台,推动服装制造业改造提升。二是龙头企业建设传统产业园试点。将佛堂产业用房A区块交由箱包行业龙头企业奕君箱包打造箱包行业小微企业园区,园区用地面积58.4亩,建筑面积10.37万平方米,计划整合箱包上下游生产制造企业、贸易服务企业30多家,并叠加箱包设计、研发、展示、销售等配套公共功能,推动箱包行业改造提升,该园区计划年底前投入运行。三是专业运营机构建设小微企业园区试点。以义亭镇为试点,整合该镇工业功能区内低效用地企业空间后实施整体规划和区域消防联防联控,建设用地120亩、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义亭科创廊道产业园,同时引进浙江海龟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产业园区招商运营。项目挤压原区块内低小散企业46家,引进优质企业16家,其中科技型企业6家、股改企业2家、服务机构2家。目前已完成投资5000万元,预计2017年实现产值3亿元以上,亩均税收20万元以上。四是低效用地企业建设块状行业整合集聚试点。先后开展模具、印刷包装、丝网印刷等块状行业集聚入园工作,通过政策引导,由低效用地企业通过厂房新(改扩)建,投资建设块状行业集聚点用于行业企业集聚入园。以模具行业为例,由企业投资建设的两个模具产业园已集聚模具加工企业近800家,今年以来经营户成交额普遍有20%-50%的提升。政府完成行业整合集聚的同时节约了大量土地资源和财政资金,企业完成从低效用地企业向小微企业园区的转变,实现“政府、用地企业、集聚企业”三方共赢。
(四)全市一盘棋推动小微企业园区建设。一是全市大会统一思想。9月12日全省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工作推进会召开后,义乌市迅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于9月28日召开全市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暨小微企业创业园和产业创新综合体建设工作推进会,全面部署服装制造业改造提升省级试点、小微企业园区和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等各项工作。二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每月督查。全市小微企业园区建设工作推进会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每月对全市各镇(街道)小微企业园区建设工作进行一次现场督查,通过现场看项目、会议听汇报的形式,推动全市各镇(街道)、机关各部门加紧谋划项目,加快推动建设。三是督考办每半月通报。针对首批谋划的23个小微企业园区项目,市督考办会同市经信委每半月开展一次项目进展情况通报,同时开展小微企业园区和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攻坚竞赛,在全市各镇(街道)中形成“比学赶超”的小微企业园区建设工作氛围。四是分管副市长每周检查。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每周末抽半天时间带领各相关部门和镇(街道)领导走现场、看现场、督现场,对各镇(街道)推动小微企业园区建设进行全方位检查,通过一个镇街一个镇街走、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看,努力推动小微企业园区建设工作从“盆景”转变为“风景”。五是财政资金全力保障。除确保市政府文件中明确的各项小微企业园区建设扶持政策落实到位的基础上,市财政还对每个小微企业园区项目给予所在镇(街道)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小微企业园区政策处理或公共服务平台搭建等相关工作。此外,市政府还计划在明后两年的振兴实体经济(传统产业改造)省级财政激励资金中安排不少于5000万元的资金专项用于小微企业园区建设。
三、高质量集聚管理
(一)规范园区建设标准。要求小微企业园区应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产业定位,主导产业集聚度高,园区面积原则上不少于50亩,年亩均税收不低于12万元或年单位建筑面积税收不低于90元,要求园区应具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功能布局规划清晰、合理,且必须符合消防安全、安全生产等相关规定,并由具有较高管理水平和较丰富创业创新服务经验,具备整合各类社会化服务资源的能力的专业团队负责日常运营管理。
(二)明确企业准入门槛。明确入园企业应符合园区产业定位和节能、环保、安全等有关要求;按规定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并具备法定的生产经营许可资质或依法通过审核审批;符合《义乌市“出租型”工业企业整治提升指导意见》中提出的相关要求。
(三)构建小微企业园区评价体系。构建以亩产税收为核心的小微企业园区综合评价体系,每年对市级小微企业园区进行综合评价并实行末位淘汰,取消其市级小微企业园区资格。构建以单位建筑面积税收为核心的入园企业评价体系,各小微企业园区每年对入园企业实行末位淘汰,促使入园企业向低消耗、高产出、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方向发展。
(四)建立小微企业园区扶持政策体系。从园区建设企业、入驻企业、运营机构三方面着手,建立差别化扶持政策体系。对建设企业主要在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能源、环保指标保障等方面进行扶持;对入驻企业主要在技术改造、政策性融资担保等方面进行扶持;对运营机构主要在财政奖励、企业培育、税收分成等方面进行扶持。
(义乌市经信委,省经信委企业创新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