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组织机构 > 领导信息 > 诸葛建 > 重要活动

转型治污看浙江:产业重构创新提质转型之路越走越宽

发布日期:2013-10-30 10:02 信息来源:河北日报 浏览次数:

阅读提示

2010年2月,国家发改委将浙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联系点。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舟山群岛新区和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等“四大国家战略”相继获批,先行先试的优势使浙江的转型升级获得了施展空间。此时,浙江已进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000美元以上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浙江既要破解产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等老问题,更要深入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效生态农业等新领域。

从“腾笼换鸟”的毅然决然到“四大建设”(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的全面推进,分析者认为,产业转型中的浙江已积蓄下新能量,质的提升或将在未来五年内释放。而新的产业结构则为浙江的环境治理赢得了空间。

1.“两手”联合淘汰落后

腾产能、腾土地、腾能耗、腾环境容量,培育“吃食少、产蛋多、能飞远”的好“鸟”。

这是浙江人对于“腾笼换鸟”的描述。

但如何切实压减和淘汰落后产能,则是浙江在面对万千传统产业企业时需要格外斟酌的。浙江采取了政府与市场两方面推动,实现省市联动、部门协同、企业和社会共同推动的办法。

水泥之乡的转型

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的江山市曾被誉为“中国水泥之乡”,一度有19家水泥企业。

进入新世纪,该市的水泥行业始终在与产能过剩缠斗。

“2005年浙江就出现了水泥产能过剩。当年水泥企业亏损面高达90%,全行业实现利润仅1亿元,平均每吨水泥利润只有1元。”江山虎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忠辉回忆说。

2006年,浙江水泥产能过剩高达50%。水泥企业间相互压价导致恶性竞争,业界一度称之为“浙江水泥现象”。

难忍水泥行业的挣扎与煎熬,不少颇具超前意识的企业走上了转型之路。

2009年徐忠辉步入物流产业,并在江山本地打造出了一个物流基地,运营状况良好。他还在开化开办了一家灯管企业。

“水泥依然是集团主业,产值占整个集团的80%。但这只是暂时的,目前,公司有一个专门团队,专职寻找新的可成为集团支柱产业的项目。”徐忠辉说。

姜正松是在江山市干了34年的“老水泥”。从去年开始,他投入1600万元用于新上项目氢氧化钙。“跟水泥相比,氢氧化钙的用途更加广泛。原先的水泥生产设备稍加改进仍可使用,而且环保成本比水泥低。”

“对于产业偏轻的浙江来说,产能过剩还集中在服装、化纤等行业,已有一些觉醒较早的企业家自觉从产能过剩的行业退出。”浙江省经信委产业发展协调处副处长苗文斌认为,这源于浙江商人较为成熟的市场意识。

在浙江,行业组织在调节产能过剩方面也发挥着巨大作用。

说起水泥协会,浙江的水泥企业都不会陌生。2009年,华东水泥行业陷入了产能过剩困局,在市场行情每况愈下的情况下,华东区域水泥协会通过调研,果断牵头与龙头水泥企业进行协商,相继在区域内实施了限产保价和协同定价机制。此次决策使华东水泥企业从分散转向联合。

这件事曾经一度被当作化解产能过剩的浙江经验在全国交流。

新一轮“腾笼换鸟”

2012年,浙江省政府决定在台州市椒江区、长兴县、绍兴县联合组织开展医化、蓄电池、印染等三个行业“腾笼换鸟”的试点示范工作,这被看作是继2004年推动“腾笼换鸟”战略以来的第二轮强力启动。

“第二轮启动措施更实、力度更强。”浙江经济界人士说,“‘腾笼换鸟’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创新性的工作,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靠什么来推动?只能靠政府!”

2012年,浙江省政府公布了《关于加快“腾笼换鸟”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加强工作协同推进、政策统筹协调、体制机制创新、试点示范和引导激励等五个方面工作任务举措。随后,一系列堪称“浙江史上最严”的政策亮相:《浙江省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指导目录(2012年本)》修订印发,《浙江省淘汰落后产能规划(2013—2017年)》出台实施……

与此同时,奖励机制也在发挥作用。今年年初,浙江对省内各市、县(市、区)2012年度“腾笼换鸟”工作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了考核,按照程序首次评定了5个“腾笼换鸟”先进市和11个“腾笼换鸟”先进县(市、区),省财政安排了9000万元资金进行奖励。

经过一年的强力推进,2012年浙江淘汰落后产能大大超出了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

对此,有评论说,在市场因素较为活跃的浙江,这一次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协调配合,相得益彰。

2.“浙江制造”的创新再生

8月28日,2013年浙江省百强企业榜单出炉。连续公布11年的这一榜单被看作是浙江企业发展的“年轮”。

通过对比2002年至2012年间的榜单,记者发现,浙江传统轻工业制造企业数量明显减少。“纺织服装企业数量从11家减少到了5家,造纸、家具、皮革制造等企业已经基本退出榜单。”浙江工业大学浙商开放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程惠芳认为,传统制造企业的势弱体现出浙江产业转型的成效。

但现实是,制造业仍然是浙江经济的主体,浙江还因此打出了“重振‘浙江制造’”的口号,提出要不遗余力创新技术提升产业竞争力,创新理念构筑产业升级大平台。

机器换人

对于当下较为时髦的3D打印技术,习惯于“走在前列”的浙江又先人一步。

9月25日,浙江3D打印产业联盟成立。而在此前的十年间,万向、吉利、苏泊尔等浙江省内企业在新产品研发中均已采用3D打印技术。“浙江在3D打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但仍摆脱不了‘小而散’的局面,大部分企业靠自身力量打开市场局面难度较大。”浙江省经信委副主任邓国强如此解释成立浙江3D打印产业联盟的目的。

3D产业要素快速聚集无疑是看重了浙江传统制造业的产业优势。“浙江传统制造业要进行改造,必须借助新生的技术力量才能实现第二次飞跃。”《浙江日报》长期关注3D打印技术的记者夏丹说,“而3D打印技术的出现,恰恰与传统制造业的需求‘匹配’”。

将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制造业,提高传统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科技含量,解放人力,降低用工成本,这是近年来浙江改造传统产业的主要思路。

一方面,有关研究报告显示,以电气机械及器材、交通运输设备为主的浙江制造业仍然是浙江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时间,在此过程中传统产业仍然是经济平衡增长的保障。

按照既定思路,2012年,浙江推出了一项新的产业转型举措——机器换人。

绍兴是印染产业的重镇。2012年,绍兴百丽恒印染有限公司率先响应号召,通过机器换人省下了20%的人工。“我在日韩印染企业参观时发现,同样规模的企业,他们所使用的员工数量只有国内的一半左右。”该公司董事长沈子平认为,机器换人战略契合了我国用“技术红利”代替“人口红利”的大势所趋。

浙江省经信委技术改造处处长诸葛建说:“升级‘浙江制造’,首先是传统产业从装备到‘头脑’的升级。加快‘机器换人’,就是让更多一流装备‘武装’浙江产业,这是浙江传统产业升级的快捷通道。”

从“低小散”迈向“高大优”

10月24日,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一辆崭新的“新速派”汽车从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的新厂区开出,标志着浙江省级产业集聚区内第一个百亿工业项目正式投产。两年前,《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经浙江省政府批准,汽车制造业被纳入规划视野。据了解,除了整车项目,眼下已有39家汽车零部件企业落户于此。一条贯穿上下游的产业链已成型。

类似的产业集聚已在浙江遍地开花,成为一个个产业高地。截至目前,浙江已经分两批批复了14个集聚区的发展规划。外界有评论说,浙江产业发展真正进入集聚时代。

事实上,这是浙江针对自身块状经济的特点而施行的促使产业发展从“低小散”迈向“高大优”的办法。据统计,浙江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体达312个,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体72个,占全省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

苗文斌说,近年来,浙江民营经济快、灵、活的优势在逐渐弱化,低、小、散的弊端成倍放大。“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这是2009年底浙江省提出的“四大建设”战略。当时,人们心存顾虑: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依靠中小企业和星罗棋布的块状经济,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小商品、大市场”的传奇故事,构成了浙江独有的经济特色,“四大建设”的推进,会削弱浙江经济的传统优势吗?

“浙江经济不仅要有小而活的传统优势,更要打造大而强的新竞争利器。”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兰建平认为,“抓大”将持续拉动浙江经济的平稳增长。

如今,“抓大”的好处已经显现。据苗文斌介绍,目前浙江以纺织服装、电子制造等为代表的产业通过集聚区内的资源配置已经开始实现价值链的有效分解,“将设计、品牌等环节掌握在自己手里,而将环境影响大、利润少的制造环节向省外转移。”

此外,根据浙江出台的《关于加强我省与中央企业对接合作的意见》,浙江将全面深化与央企的战略合作关系,吸引央企参与构建一批省级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中心镇和小城市。

对此,有评论说,“国字号”与“民字号”的“强强联合”是“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全新尝试。

3.新一轮增长的“种子”

随着浙江经济形态逐渐由“小”变“大”,由“轻”变“重”,浙江也在做着由“旧”变“新”的文章。

2010年,在国家公布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后,浙江随即公布了自己的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还有符合自身特点的海洋新兴产业、核电关联产业。

对此,当地媒体评论说:“新兴产业是引发新一轮增长的‘种子’,是未来浙江经济竞争力的主要标志。”

阿里巴巴的平台

杭州东北部的余杭区因美丽的西溪湿地而显得环境宜人,亚洲最大的电子商务企业阿里巴巴集团总部就坐落在这里。

这个占地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的大园区像一所大学。园区里有河塘、沼泽,有食堂、购物店,员工平均年龄仅有29岁,互相之间以“同学”相称,“同学”们习惯于抱着笔记本电脑穿梭在一个个像教室一样的办公室之间。

今年8月,该集团超过一万人的员工队伍从杭州市区里的一处写字楼搬到此处,这个神话般的企业的到来,瞬时将周边的房价推向新高。

对浙江来说,触角已遍布全球的阿里巴巴推高的不仅仅是房价。

10月17日,阿里巴巴旗下的天猫商城在杭州宣布,将与银泰商业集团合作,建立线上线下互相融合的购物模式。网店企业与实体店的联手将创造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

值得关注的是,或将扮演天猫商城“试衣间”角色的银泰商业集团是浙江本土的商业大鳄。

“两个浙江籍企业‘抱团’或将引领浙江商业的集体转型。”天猫商城相关负责人这样预测。一个阿里巴巴,已然成为浙江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浙江日报》经济新闻部副主任苏靖认为,浙江电子商务产业的良好禀赋是阿里巴巴落户杭州而非一线城市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浙江较为发达的制造业也为电子商务产业的壮大提供了土壤。

去年年底,时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的马云宣布,阿里巴巴的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首个枢纽点将落户金华市金义都市新区,在金华人看来,这不仅对周边义乌实体市场而言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组合,也将对金华产业调整带来深远影响。

其实,近年来,一向习惯于眼光朝外的浙江小商品制造业,正借助阿里巴巴的平台开拓国内市场,以缓解外需不足的压力。

据义乌相关部门的统计,近年来,转战淘宝网开拓本土市场的义乌商户不断增多。仅圣诞礼品一项,近两年义乌在淘宝网的市场份额就占到近80%。阿里巴巴、全球网等外贸电子商务网站甚至纷纷在义乌专门设立了派驻机构。

但在浙江人的期望中,阿里巴巴对于浙江电子商务、物流等新兴产业的拉动性还远远不够。

“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表现在对跨境电商产业的构建、商贸服务业的转型等多个方面。”苏靖说。

转身向海

10月23日,《浙江省主题功能区规划》印发,其中颇受关注的是,浙江将构建“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的海洋经济发展总体格局,计划到2015年,浙江海洋生产总值接近7000亿元,占全国海洋经济比重达15%。到2020年,浙江海洋生产总值力争突破12000亿元,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占35%左右,建立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这被看作是浙江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重要一步。

“对于浙江这个资源和陆域小省来说,多年来经济高增长的背后隐藏经济发展与土地、水、环境等资源的矛盾,发展空间受到严重约束,浙江下一步将如何发展?”浙江省发展与改革研究所所长卓勇良说,“跳出陆地,发展海洋,是浙江的必然选择。”

浙江的海岸线长度居全国第一,海域面积是陆地面积的2.5倍,然而,多年来,浙江的海洋意识却不如广东、山东强。

2011年,《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获国务院批准,这是我国第一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也是浙江收获的第一个国家级经济发展战略,这意味着浙江向海洋经济迈进的大门已经打开。

快评

转型用好市场力量

对浙江这样一个民营经济发达的省份来说,产业的转型升级更像是一次民营企业的集体“涅槃”。

在浙江采访时,几乎每一个采访对象都会强调,企业是结构调整的主力军,浙江企业家的才能是推动浙江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可见在“每个角落都传递着市场讯息”的浙江,市场的力量是如此强大。

正是基于这一现实,浙江经信委产业发展协调处副处长苗文斌认为:“浙江的转型升级要学会用好市场力量。有时候,政府越干涉反倒越容易造成产能过剩,政府的‘有形之手’伸得太长,容易适得其反。”

对此,也有专家坦言:“最近几年,各地关于遏制产能过剩的呼声并不低,提出的要求也很多,而且用词也都比较严厉,但最后的效果大多不尽如人意。”分析认为,一方面,行政命令式的施压并不能完全取代市场的作用,唯有市场更好发挥淘汰机制,才能促使企业真正认识到转型的紧迫感。另一方面,相对于政策执行力的弹性,市场的调控机制是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显然认识到了,市场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有效性和效率要比任何政府、团体和个人强大得多。

当然,政府“有形之手”的调控和助推作用也不可或缺。毕竟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真正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需要通过政策制订来确立。

苗文斌说,以浙江的经验来看,政府必须在建立公平的市场制度和鼓励创新两方面发挥引导作用,“通过严格执法,倒逼企业主动提高标准。”(记者王博)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