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新农村电气化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一席谈 |
前言:浙江省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从2006年到2009年,在省新农村电气化建设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全省电力系统共投入资金165亿元,累计建成新农村电气化县(市、区)50个、电气化乡镇579个、电气化村11859个,各项比例均占全国总数的18%左右,建设新农村电气化县的数量和质量位居全国之首。继2006年桐乡建成全国第一个“新农村电气化县”后,去年底,嘉兴又被授予全国第一个“新农村电气化市”。 在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中,浙江坚持政府主导,依靠科学规划,并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扎实推进电气化改造工程。 通过四年的努力,我省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已经从杭、嘉、湖等经济发达区域,向丽水、衢州等经济欠发达区域全面推进,覆盖面达61%,新农村电气化已经成为浙江省委、省政府为民实施的又一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浙江要在2010年实现全面小康,为此,省政府提出了包括“实施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在内的“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由省经信委、省农办和浙江省电力公司共同组成的新农村电气化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电气化的推进工作。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浙江的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进度如何?“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是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四年来,通过各方努力,到2009年底,浙江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已经超额完成了省委、省政府的考核目标。”浙江省新农村电气化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省经信委副主任凌云欣喜地告诉我们,“为确保今年及今后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再上新水平,还需积极落实‘五个坚持五个推进’,努力争取早日全面实现我省新农村电气化,为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要坚持分工负责,全力推进。坚持“三新”农电发展方针,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宗旨,顺应“保增长、扩内需”和“家电下乡”等拉动农村消费的政策需求,立足“三农”,服务大局。全省各级相关部门既分工负责,又全力配合,形成合力,统筹城乡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电气化建设质量,日益扩大电气化覆盖面,营造和谐有序的农村供用电秩序,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不断完善“政府发动、乡村互动、百姓主动、电力推动”的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机制,凝聚各方力量,营造和谐建设环境。各市、县经贸、农办、电力等部门和单位要根据省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安排,做到规划先行、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层实施,积极履行工作职责,及时分析解决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全力推进。要充分发挥电力部门在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乡镇和村用电协调小组在电气化建设中和建成后的长效管理中的作用。 要坚持以点带面,有序推进。要全面规划、积极试点示范、以点带面、有序推进。抓住编制“十二五”农网发展规划的有利时机,结合规划总体框架,研究确定未来一定时期新农村电网建设的项目和技术路线。在制定电气化建设规划时,必须统筹把握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电网供电能力的关系,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规划要与地方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相协调,把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各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结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生态村”、“文明村”、“示范村”等建设,精心编制村级电网规划,科学制定实施方案,扎实有序开展建设工作。各地区要结合实际,以强化农村电力基础设施,提高农网供电能力为根本任务,合理安排新农村电气化建设项目,优先解决供电能力不足、电网“卡脖子”、供电质量低、安全性差、电能损耗大等问题。要结合迎峰度夏、增容布点、缺陷消除等开展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尤其要根据国家拉动农村市场的政策要求,做好电力供应的调查摸底和项目预安排,优先安排有利于增供扩销的项目,重点保障扩大内需的电力供应。 要坚持技术提升,科技推进。加快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要着力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农网设备档次,稳步推广以“海宁模式”为代表的新农村供电模式。针对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中工程量大、建设要求高等问题,采取各种形式提高人员专业技能水平,进一步规范工程设计,着重抓好工程建设前期的原始资料收集、现场测标、方案编制等基础工作。广泛应用典型设计和“三通一标”,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和新工艺,不断提高电网装备水平和安全经济水平,重点做好“经济发达地区新型农网建设模式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建设”等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工作,建设好坚强的农村电网。同时,着力推进农电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行规范化、精益化管理,不断夯实管理基础,保证农民群众用上电、用好电。 要坚持质量标准,规范推进。加快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必须把质量摆在第一,坚持适度超前,合理确定建设标准,防止低水平建设和盲目追求高标准。要加强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监理。按照《浙江省新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项目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项目立项、实施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管理,加强对在建项目和预备项目的检查指导,严格控制项目调整,严格控制造价更改,执行 “三节约”的要求。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点多面广、工程浩大,必须加强安全管理,努力打造“平安工程”。 新农村电气化的考评要坚持“成熟一个、验收一个”的原则,防止片面追求数量、追求命名的倾向,坚决杜绝粗制滥造现象。各市、县(市、区)由经贸系统牵头,加强检查指导,防止电气化乡镇和电气化村的考评走过场。验收要规范有序、务实高效,坚持考评标准不降、检查内容不缺、关键环节不少、随机抽查方法不变。 坚持完善政策,长效推进。加快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是一个持续推进、不断深化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要常抓不懈。未获得“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称号的地区,要明确规划,努力争取早日达到目标。已获得“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称号的地区,要巩固建设工作成果,以“镇镇电气化”、“村村电气化”为目标,进一步扩大新农村电气化乡(镇)、村的达标比例,深化电气化建设的内涵,让更多的群众享受电气化的成果。 要进一步探索构建“建、管、用”一体化的新农村用电模式。各级经贸、农办和电力部门要加强农电发展政策研究,加快制订农村集体电力资产、农村表后用电、农村路灯等管理办法。着力营造“爱电、护电、保电、节电”的和谐氛围,形成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各级政府部门和电力部门要想方设法增加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专项资金的投入,同时,调动村集体、农户以及社会各界积极性,多方筹集资金,做好用户产权的电力设施的建设和改造。积极引导农村居民安全、节约用电,明确产权关系和安全责任。积极推行政策界面清晰的便民特色服务,推广“乡村——电力”共建,积极扶持用户产权电力设施的社会化服务。大力开展农村安全用电知识宣传,避免发生电器火灾和人身触电事故。 相关链接:2009浙江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亮点回访 刚刚进入新的一年,全省各地捷报频频:2009年12月25日,嘉兴市顺利通过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浙江省电力公司的联合考评验收,成为我省也是全国第一个新农村电气化市,标志着3年多来我省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全省建成新农村电气化市1个、新农村电气化县50个、新农村电气化乡(镇)678个、新农村电气化村12108个,超额完成了省委、省政府的考核目标。 2007年,我省新农村电气化工作列入省委52号文件以来,浙江的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成果显著、亮点突出,高标准,严要求,扎实推进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 亮点一:缓解电网矛盾,用电需求得到满足。开展电气化建设之前,全省农村电网卡脖子、低电压问题比较突出。据统计,2005年夏季全省35千伏及以下线路超载有4000多条,占总数8%;变压器超载45000台,占总数9%。三年来,经过大投入大改造,全省农网卡脖子和低电压情况有了根本好转,新农村电气化县农村年用电量比创建前平均增长超过了15%。新农村电气化村平均每百户居民家用电器普及率明显提高,为“家电下乡”提供了良好的电力保障,使农村居民生活品质明显提高。 亮点二:有利节能降耗,农村用电更加安全。新农村电气化建设遵循“短半径、密布点、小容量”的原则。通过改造,导线线径更粗、供电半径更小,避免迂回供电,配变台区布局更加合理。另外,还通过积极采用非晶合金变压器、调容变压器等节能新技术、新装备,提高了供电质量,降低了电能损耗。另外,通过电气化建设,一些安全隐患得到了有效整治,农村用电安全更加有了保障,农村触电死亡事故大幅减少。 亮点三:改善服务质量,农民用电更加方便。在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过程中,电力部门始终坚持以建设促服务,通过服务承诺制,开展“群众满意基础站所创建”活动以及全面开通95598电力服务热线,使用电服务更走进农村、贴近农户。在农电难点问题的突破上也体现了许多人性化的服务:针对农户表后服务和农村收费难的情况,分别采用 “农村-电力共建”等和POS机缴费等多种形式,让农民享受城镇同等甚至超过城镇待遇。 此外,嘉兴的“红船”、义乌的“拨浪鼓”等这些草根服务队还长年累月行走在阡陌巷尾,为广大农村老百姓进行义务无偿服务,成为浙江新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关链接:“五个得益于”铸成电气化之路 “电压稳了、电价降了,空调、电视机、洗衣机这些大功率的电器可以放心大胆使用了”,这些都是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给全省千千万万户农村家庭享受城镇生活所带来的新变化。 2007年以来,全省累计投入165亿元,已建成的新农村电气化县(乡、村)的数量占到全国总数的近20%。 短短的三年,浙江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就,其主要原因还是 “五个得益于”形成了坚强可靠的推动力。 一是得益于领导重视。2007年我省新农村电气化工作列入省委52号文件中;时隔一年,新农村电气化列入“全面推进浙江省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全面奔小康六大行动计划”中。 2009年新农村电气化列入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年度业绩考核内容,浙江省电力公司增补为省委、省政府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全省11个地市也相继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的“新农村电气化领导小组”,各乡镇和行政村也纷纷成立农村用电协调小组,发动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参与新农村电气化建设。 二是得益于目标明确。省新农村电气化领导小组确定了“政府发动、乡镇主动、百姓互动、电力推动”的工作方针,是一项广大农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 在工程项目具体实施时,把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经济发展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积极配合政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同时, 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相结合,做好村级电网规划。在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中,合理布局低压电网,注重工程施工工艺,追求环境美观协调。 三是得益于工作有序。在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推进的过程中坚持“统筹兼顾、分步实施”的原则。优先解决农民最急需、政府最关注的供电“卡脖子”、低电压、抗灾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把农电管理规范的乡(镇)、村优先纳入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始终坚持安全第一,把新农村电气化工程打造成为一个“平安工程”。 四是得益于措施有力。一是建立协调机制,电力部门与经信委、农办、物价等省政府各部门相互配合,每年召开工作会议、领导小组会,研究、解决相关事项;二是建立考核机制。将创建工作列入浙江省委、省政府对各地市政府考核内容,列入县(市、区)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或作为向当地人大会议承诺的工作目标。电力系统内部建立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季报制度并进行公示。三是建立激励机制,省物价局每年给通过考评新农村电气化县予以激励,省电力公司每年在电网建设资金上激励;四是完善考评方式,建立考评专家库,组织专家组开展核查。五是建立了创新机制,开展电气化市创建。 五是得益于规范管理。三年来,先后制定和出台了多项文件政策,其中,2007年出台的《全面推进我省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意见》,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了考评标准,丰富了标准体系内容,被国家电网公司作为先进经验向全国推广。 各地在电气化建设过程中提倡“三通一标”,广泛应用典型设计,全面推行标准化作业。在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中,积极采用多项先进技术,改善了电压质量,提高了供电可靠性。海宁的 “新农村供电模式研究”项目,被国家电网公司总结为新农村供电的“海宁模式”。 |